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专家:退而不休李登辉为搞“台独制宪”急不可耐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0日14:35 中国新闻网

  近来,一直处于政治亢奋状态的李登辉,退休之身,比不退休的人还要忙碌;年老之体,“台独使命感”异常强烈。先后借助“台联党”的外围组织“群策会”和“政民合同会议”、“时局心话会”等日本右翼组织,于10月11日举行“台日制宪与亚洲安定”座谈会;通过美国的一批“台独”社团,于10月8日在参议院的哈特大楼顶楼举行“台湾制宪研讨会”。在上述活动中,以及岛内许多场合,李登辉极力宣扬“制宪”和“正名”,语言之恶毒,态度之顽固,做法之拙劣,确实符合“台独旗手”的称号。

  推动“台独制宪”

  随着陈水扁当局加紧策划“公投入宪”和“公投制宪”,李登辉的重点也全部转到“制宪”方面,围绕“台独制宪”招数尽出,

  极力否认“九二共识”。李登辉在“台日制宪与亚洲安定”座谈会上声称,“九二年那有什么共识,那时我在当领导人,怎会不知道?根本就是‘黑白乱讲’,大家不要胡说八道”。他极端仇视一个中国格局,声称“我们称为‘中华民国’,正给了中国‘武力犯台’的藉口。‘中华民国宪法’让台湾落入‘一个中国的法理陷阱’,让中国有藉口向国际宣传,台湾属于中国,台湾问题是‘内政问题’,使台湾遭受中国‘武力侵犯’的威胁”。“当前要务是建构台湾‘主体性’,迈向‘正常国家’。最重要的就是‘国家认同’问题,现在还有人不认同这块土地,不愿意认同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甚至把一天到晚说要攻打台湾、并吞台湾的中国,当成自己的祖国,天下最悲哀的事情,莫甚于此”。李登辉声称不再直接使用“台湾共和国”,“是‘自己骗自己’,这种不诚实的态度,无法得到人民的尊敬,也无法得到国际的支持”。总之,李登辉已经在外国势力的支持下,把拒绝一个中国原则,从政治体制和法律体系进行“去中国化”,进而否定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一部分的属性,与台湾定位和恶化两岸关系,捆绑在一起进行。

  鼓吹“台独制宪”。李登辉无视50多年来的历史事实,否定曾经把他送上台湾地区领导人位置的法律体系,声称“为了很清楚地划分与中国的关系”需要一部“新宪法”;“台湾将‘中华民国宪法’奉为圭臬是很奇怪的,‘中华民国宪法’与台湾没有任何关系,该宪法草案是在一九一二年制定,当时台湾是日本的领土,自然不适用于这部宪法,台湾在使用这部宪法,实在是怪事”。“在台湾所谓的‘中华民国’根本是一件谁也看不见的‘国王的新衣’,只能骗骗自己,甚至为台湾带来了相当大的危机,没有在台湾本地实行的正当性及合法性”;“有必要将‘五权宪法’改为‘三权宪法’,明定是‘内阁制’或‘总统制’,使政治能正常运作,不能像现在什么都是、什么都不是,莫名其妙,造成权利与责任不相符”。李登辉对日本学术界和国会议员,提出了“制宪运动”的目标,“是要在2007年以前催生一部‘台湾新宪法’,让台湾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正常国家’”。在这里把完成“台独制宪”的时间,比他和陈水扁曾经提出的2008年提前一年实现“法理台独”,而且“现在就要开始推动‘建国’”。李登辉关于“宪法”的主张,既违背历史事实,又不符合政治现实,是赤裸裸的“台独”主张。

  煽动仇视祖国大陆。李登辉不怀好意地挑拨说,“至于‘制宪’是否会引起两岸危机,如果连台湾都挺不住,那在大陆霸权的体质与扩张的野心下,难保改天大陆不会说朝鲜、琉球及日本全是他们的,中共才是亚洲不安定的主因”。李登辉声称,“亚洲危机的根源是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事扩张及对台湾的领土野心才是让亚洲动乱的最大危机。中国在国际社会恐吓其他国家不得支持台湾,也不能承认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中国对台湾的威胁口气,从‘独立即战争’到‘拒绝统一即战争’,也就是‘不投降就要打’”;“有人说,台湾制定‘新宪会’引起中国发动战争,其实,中国对台湾的领土野心绝对不会因为任何包括台湾内部变动的外在因素而改变”。他还偷换概念称,“197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驱逐‘中华民国’、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入会的阿尔巴尼亚决议案,这个决议案是驱逐‘中华民国’在安全理事会的议席,并非在驱逐‘中华民国’的联合国会员资格。因此台湾如不称呼自己为‘中华民国’,就不会与中国大陆发生关系,进入联合国就不会有阻碍”。煽动对大陆的敌意,是所有“台独”分子的基本手法。

  充当“台独旗手”

  李登辉退休以来,集中精力搞“台独”,聚精会神谋分裂,“台独”活动成为他全部生活的中心,只是随着时间和政局的变化,从事“台独”活动的重点有不同。

  2000年间,因为国民党遭受下野的打击处于混乱之中,李登辉的重点是通过出书、演说,煽风点火,火上加油,让国民党乱中更乱,压制泛蓝军的空间。李登辉主政的12年间,忘恩负义,吃里扒外,不顾党格人格,把国民党当成“外来政权”。下台以后,利用自己的“剩余价值”,加紧进行破坏国民党的活动。他暗中插手国民党内新的权力布局,挑起派系之争,为国民党的再造制造障碍。更为甚者,他还要中国国民党改名为“台湾国民党”,完成“党独”。国民党不是李登辉的工具,李登辉毁坏国民党的图谋只能有助于广大国民党员认清李登辉的“台独”、毁党真面目。他在继续破坏国民党的同时,系统宣扬“政治实体”、“中华民国在台湾”、“两国论”的“台独”主张,把他自己打扮成“台独”的先知先觉,全面鼓吹“实质台独”路线。可以说2000年间,李登辉的“台独”行为主要表现在压制反“台独”力量方面。

  2001年间,因为陈水扁坚持“台独挂帅”,执政失误不断,两岸关系紧张,经济衰退严重;同时,泛蓝方面国民党加紧改造,国亲两党开始进行合作。李登辉则把主要精力放在扩大“台独”阵营方面。先是从6月间开始筹划组党,从朝野各党各派中拉出一批人,于8月12日成立台联党,既成为新的“台独”平台,也是他本人继续进行政治活动、发挥政治影响的舞台。为了增加自己的政治资本,也为了扩大“台独”的声势,在已经成立“南社”、“中社”的基础上,又于2001年6月16日和9月16日,先后成立“北社”和“东社”,11月14日成立“台湾李登辉之友会总会”,12月3日成立由李登辉担任总裁兼会长的“群策会”,这些“台独”新组织成为台联党和李登辉推进“极端台独战车”上的几个轮子。李登辉通过这些“台独”组织,集结一批新的“台独”势力,作为“极端台独”的党卫军。

  2002年间,因为陈水扁在全面推进“渐进式台独”的同时,部署以“一边一国论”为核心的“激进式台独”,李登辉的重点是全面推进“台湾正名”和“去中国化”,加快“台独”步伐。李登辉通过台联党,汇集岛内各个“台独”组织,成为“台湾正名运动”的主要操办人,在2002年5月11日及11月17日两度发动“台湾正名运动”万人大游行,要求将一切冠有“中国/China”的社团、公司等全部改名为“台湾”,将“国号”改为“台湾国”或“台湾共和国”等。“五一一正名游行”已经成为李登辉控制的“台独”的常备节目。在进行“台湾正名”期间,李登辉在7月间声称“台湾现在要开始建国”,“2008年是台湾新时代的关卡,本土意识将促使成立新国家、新局面”。“台湾正名”运动成为李登辉最大的“台独”阵地。

  2003年间,因为陈水扁为实现连任,开始“拼台独拼选举”,提出了“公投绑选举”的夺权和“台独”计划,李登辉的重点是全面为之护航,以完成“公投”法制化和实现第一次“台独公投”。6月16日,他在宴请台联党成员时声称,2004年选举是“台湾人公投台湾未来方向的选举”,要通过“公民投票”方式或依“宪法”赋予人民的创制、复决权改“国名”。党员届时要尽最大力量支持“本土政权”。李登辉还把“台独时间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0年的政党轮替,必须在2004年巩固”,动员泛绿阵营为完成“台独时间表”第一阶段的任务而积聚力量。他直接控制的“台湾正名游行”也在8月23日、9月6日举行。游行中公开打出“台湾共和国”的旗号,叫嚣要以“台湾国”名义加入联合国。李登辉还声称2002年是“台湾正名运动的认同年”,2003年是“许愿行动年”,2004年是“团结收成年”。为配合陈水扁“公投绑大选”,李登辉利用为陈水扁竞选站台的机会,为“台独公投法”和“防卫性公投”奔走呼号。

  陈水扁借助不正当手段实现连任后,加紧策划“公投入宪”和“公投制宪”,加紧落实“台独时间表”。李登辉与其是心有灵犀,密切配合,随着陈水扁落实“台独制宪”的行为,李登辉的重点也全部转到“台独制宪”方面,甚至策划“台独”分子与美国和日本的反华势力一起“研讨”“台独制宪”。对此,台湾舆论说得好,李登辉主政12年,总共“修宪”6次,现在反过头来骂“宪法”,真的是“骗鬼,李登辉最没资格谈制宪!”

  李登辉急为“台独”所急,想为“台独”所想,说为“台独”所说,做为“台独”所做,活为“台独”所活。一句话他“退而不休,老而弥坚”,只是为了抢当“台独突击手”,抢夺“台独制高点”。

  作者: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刘红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超俱乐部酝酿大变革
阿里汉下课几成定局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考研大讲堂 报考指南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京城劣质楼盘备忘录
调查:南方周末创富榜
安妮宝贝笔记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