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长三角VS珠三角:产业盯牢“高新” 创新争先恐后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0日15:47 人民网

  华东分社记者 沈文敏 华南分社记者 翁淑贤

  10月17日,第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深圳闭幕。本届高交会从规模到水平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反映出全国各地把科技作为经济发展核心的共识。长三角和珠三角作为国内经济发展的两大核心地区,更是把发展的眼光瞄准高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回顾近几年长三角和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应该说双方各有千秋,而贴近企业增强技术创新优势等思路却如出一辙。

  珠三角产值规模相当于沪苏浙总和

  沈文敏:广东召开的高新技术产业工作会议新近公布的消息称:2003年珠三角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6050亿元。这个规模相当于江苏、上海、浙江三省市的总和。

  翁淑贤:其实,按2001年科技部有关部门的统计,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就已达到450亿美元的规模,仅次于美、日、德、法、韩、英,超过意大利,排在第7位。据广东省科技厅厅长谢明权透露,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产品产值力争达到2.9万亿元,年均增长25%。他在实现在这目前的过程中,珠三角的作用举足轻重。目前,珠三角集中了6个国家级、3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国家级软件园、12个国家“863”成果转化基地和1个国家级的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占了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94%。

  沈文敏:珠三角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当迅速。不过,在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中,IT产业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就双三角来看,长三角似乎有望后来居上。

  翁淑贤:IT产业是带动新经济发展的核心,而IT产业的核心是资本和技术,尤其是后者。过去珠三角发展外向型经济,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国际竞争和产业的梯度转移,东南沿海地区就出现了对技术和技术人才的强烈需求。而技术和人才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高等院校集聚的地区,因此,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以IT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出现了迁移和聚集现象,即从珠三角向长三角转移。

  沈文敏:从长远来看,作为经济高增长区的长三角,将成为集研发、生产和孵化基地为一身的IT核心发展地带,成为中国产业链中的最大IT产业基地。不过,借助台湾和香港的IT产业发展,珠三角仍是中国IT产业的重要发展基地。

  科技创新紧贴企业

  翁淑贤: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形成,与广东科技创新的特色分不开。多次参加过广东科技工作调研的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莫震指出,珠三角乃至整个广东科技创新的特色是“紧贴经济”。

  近年来,广东的科研力量越来越靠近经济发展的第一线,近七成的研发机构、七成多的科技人员在企业,九成的科技经费来自企业,六成多的高新技术产品以企业为主开发。目前,以企业为依托建立的299家国家级、省级工程中心,上连研究开发的机构,即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下连规模化生产的企业和市场,正在成为广东新型科技新体系的核心。正是这种格局,使许多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十五”以来,全省转化、推广、产业化的科技成果达8000多项,直接经济效益3000亿元。这种态势使得高新技术产业成广东经济增长的引擎———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增长。2003年,广东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突破6100亿元,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从1997年的13%提高到去年的23%,出口额达481亿美元,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的43%。以上三项指标全部位居全国第一。沈文敏:与珠三角一样,长三角的科研“亲家”也越“走”越亲了。今年夏天,来自沪苏浙三地的250多个科技项目聚集首届“长三角高新技术项目交易洽谈会”,其中20个当场“速配”成功,签约额近1.5亿元。长三角区域在高新技术领域有着一系列互惠互利的需求,正谋求在技术链、资金链、服务链、转化链等方面“环环相扣”。

  科技综合实力广东逊京沪

  沈文敏:我注意到,上月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工作会议还“自我揭短”,认为自身存在“三个缺乏”:缺乏核心技术,产品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产业核心竞争力较弱;缺乏高科技人力资源;缺乏知名品牌和规模大的“龙头”企业。

  翁淑贤:根据科技部公布的全国科技进步的评价结果,广东省已连续第4年居全国第三位。科技综合实力与居第一二位的北京上海之间仍有较大的差距。

  首先是人才总量偏少,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2002年,每万人口科技活动人员数量,上海109人,江苏40.8人,广东只有20人。广东的十大高新技术开发区,大专以上人才为11.1万人,平均每区1.1万人,而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园区大专以上人才就达37.5万人。人才的层次方面,上海有两院院士152名,江苏有87名,而广东只有46名(含16名聘请),广东的两院院士还没有南京大学的院士多。人才结构方面,广东的复合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比例偏小,远远适应不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

  沈文敏:确实,珠三角区域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数量与规模,难以与涵盖两省一市的长三角相比,上海、南京、杭州汇集了全国1/3以上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校教师、在校大学生、科研机构数及科技人员数目等均是珠三角的数倍。

  翁淑贤:珠三角的科研水平、科技创新能力仍较薄弱,这是不争的事实。意识到这方面的不足,近年来珠三角企业在技术开发上对专利的越来越倚重,以珠三角为首的广东专利申请量已连续9年居全国之首,去年发明专利申请量更是大幅上升,达6181件,同比增长61.8%。一批依靠自主知识产权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企业集团脱颖而出,华为在2003年产品的销售收入为317亿元,其中专利产品占85%;美的、科龙、TCL等企业自觉利用专利信息提高研发起点和创新能力。

  据抽样调查,珠三角企业专利实施率达到80%以上;科研机构加大专利实施力度,近4年来专利实施率为47.32%,还充分利用专利实施提高效益,新增产值年均增长130%。近年,珠三角一些高科技企业奋起直追,像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1551件的总量成为全国专利申请的企业亚军,而且直逼外国公司在华申请量的亚军。

  尽管如此,从专利的角度分析,广东体现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程度的发明专利申请与授权,与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存在较大差距。如2002年的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所占比例,上海19.9%,江苏14.8%,广东只有1.5%。在同年的授权专利中,发明专利上海占5.1%,江苏占4.4%,广东只有2%左右。

  目前,珠三角高新技术产品总体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低端。就拿IT产业为例,珠三角的IT制造业虽然很庞大,有95%以上的电脑零配件在珠三角可以配齐,但附加值最高的芯片却仍无法供给。

  增强技术创新优势乃务实之举

  沈文敏:长三角一向重视高新技术产业,但是要注意科技创新的能力须同步跟上。经济学家魏杰认为,我们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是信息产业和生物工程产业等,而这些产业的突破方向,首先要有技术才行,它的关键在于现代化的设施,也就是美国人说的实验室经济。美国把实验室经济称之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器,而我们把开发区比喻成孵化器,二者起点明显不同。如果长三角能够把重点转移到这个地方来,我想对于未来一定很有意义,因为只有技术出来才能产业化,技术不出来,谈不上高新技术产业化。

  翁淑贤:确实如此。今年初,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强调指出:“今后广东的发展,关键在科技”。今年7月,广东以前所未有的高规格、高标准召开了“科技·教育·人才大会”,这也表明了一个信号———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

  目前,广东科技部门正在采取“科技强省”的具体措施,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十五”的后三年,广东将依托大中型企业、年产值超亿元以上的民营科技企业再建100家工程中心,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建50家专业镇技术创新中心、20家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华南技术交易中心,形成技术成果转化的一条龙服务。根据广东产业发展的缺失环节,高起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强“二次创新”,加强知识产权推动。在人才建设方面,珠三角也有大动作:在加大力度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将引进或聘用30名院士,培养300名省内学术带头人,并培养1万名科技管理和技术人才。另外,广东还实施了一项重大的“借脑”工程,邀请以两院院士为首的200多名专家学者,开展了关于提高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战略研究。而CEPA签订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也将加速促进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今年9月,粤港两地还就关系两地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的重点突破项目联合招标,开始了更紧密的科技合作。广东提出要经过15年左右的努力,使科技创新能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成为“区域性国际化科技中心”。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超俱乐部酝酿大变革
阿里汉下课几成定局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考研大讲堂 报考指南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京城劣质楼盘备忘录
调查:南方周末创富榜
安妮宝贝笔记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