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媒体挑逗贫困歧视的价值取向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2日00:49 红网

  扬州大学“贫困生楼”一时间被炒得沸沸扬扬,在一家著名的网站搜索引擎上搜索,相关报道和评论已达27600条之多;多家大型门户网站还将此列入“关注”栏目,网友跟帖无数。没想到(2004/9/29)南方周末记者实地踏访的结果是,该大学并没有“贫困生楼”。扬大的宿舍楼按号排序,学校一直是按照专业和年级来统一安排宿舍,原则上不允许学生随意调换。

  原来,所谓“贫困生楼”是9月9日江苏某报披露此事时自己硬贴的标签。现在想想,所谓的争论、所谓的正义、所谓的理性、所有的呼唤,所有的倾情,所有的真诚,都是建立在不实的新闻之上的,到头来却是无的放矢的一场混战,一场无谓的消耗战,能不叫人悲乎!在社会歧视象汪洋大海一样包围着我们的时候,作为媒体不去力倡平等,消弥这种歧视,甚至有意挑逗,肆意制造歧视,其背后的价值取向颇值得咀嚼,更值得警惕。

  美国著名新闻奖的创始人约瑟夫·普利策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了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是故,确凿、真实、理性、良知,正是新闻工作者必须恪守的职业道德。而真实性更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也是最高信条。可一些媒体却以编造假新闻制造看点,甚至以此为乐以此为荣,既是新闻人品格失守的具体体现,亦是媒体市场化、新闻商业化伴生的产物。

  20世纪末以来,随着我国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不仅纸质媒体之间、电视、广播之间的竞争,而且还发展为多媒体的复合竞争和跨地区、跨行业媒体间的竞争。有数字表明,近20年间,报纸的总印数和总印张增长了一倍多,但竞争者增加了12倍(传播学论坛,李慎波先生《畸变的新闻:十余年假新闻之“病相报告”》)。竞争一方面大大促进了新闻产业的繁荣,另一方面也使媒体生存压力陡然增大。在“份数决定力量”、“市场左右生存”观念引导下,一些报刊和网站更热衷于新闻事件的趣味性、轰动性、新奇性,而这些新闻是否准确、可靠似乎退居其次。

  其具体表现,一是新闻的娱乐化倾向。即迎合少数观众读者的低俗化心理,将严肃的新闻主题轻盈化处理,将人类的悲悯情怀游戏化处置,将社会的悲剧娱乐化解构。娱乐化的结果,是让公众的视觉享受、猎奇欲望建立在生命的悲剧以及悲悯情怀的消解之上,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最终失掉人文关怀这种人性中最善良的品质。

  其另一表现即是弄虚作假,以制造看点。可以说,今天商业化媒体上的许多新闻不是报道出来的,而是策划出来的。从原则上讲,新闻应该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策划是什么意思?策划是根据广告商和受众眼球的需要,甚至根据读者生理反应的需要,而不是根据读者现实生活的真实需求,去策划新闻。在这种眼球经济的推动下,很多媒体忘记了新闻的基本道德标准。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孔庙竖立高考状元碑”、“李雪健病故”、“收受200元月饼必须上交”、“贫困生楼”等一系列虚假的新闻,策划的新闻纷至沓来,让人莫辩真伪。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中心主任李希光曾经一针见血的指出,高度商业化和娱乐化媒体的运作模式可以简单称之为“尖叫原理”。即当人们展开今天的报纸或打开电视的新闻报道,会尖叫一声:“哇,他出事了。”“哇,他跟女人上床了。”“哇,他自杀了。”尖叫原理追求的就是通过煽情的故事和炒作名人及丑闻,抓住受众的眼球。(2004/9/20人民网)媒体既然需要的是眼球,媒体最能激发公众注意力的方法是让公众愤怒、不断地生气。媒体自然忠于的不再是事实真相,而是公众的情绪。所谓“贫困生楼”正是想以此激起公众的情绪和愤怒,换来更多地关注。新闻策划正是这样一种利用和操纵公众情绪的一种手段。

  美国华盛顿大学政治传播学教授兰斯·班尼特在《新闻业:幻象政治》一书中,批评当今商业化的媒体是一个饥肠辘辘的大怪兽,其特点是“个人化、戏剧化、片面化”。(同上)在这头大怪兽面前,为了满足公众的猎奇心、娱乐心,为了吸引公众的眼球和注意力,一句话,为了收(订)视率,为了在同行的竞争中拔得头筹,良知、理性、真实等一应新闻的生命体一一被吞噬了。这不能不是新闻人的悲哀,是商业化媒体的悲哀。因为,独立于公众情绪、独立于媒体的商业压力、独立于发行量的压力、独立于广告的压力,似乎很难。

  殊不知,媒体商业化是一柄双刃剑。其实,恪守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捍卫真实性的铁律,以平等的视角关注民生,尊重公民的权利,满足公众知情和参与的需求,媒体自会赢得公众的青睐。倘若不是这样,以牺牲真实、摒弃理性、蔑视良知去换取生存的余裕,其最终倒可能事与愿违,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由于《纽约时报》的造假丑闻,不仅使自身蒙受巨大影响,整个美国新闻界的可信度也遭受了沉重打击。其后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美国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度已从1989年的54%降至当下的36%。(2003/6/6羊城晚报)中国的例证是,文革十年媒体流行假大空,最终是媒体的公信力丧失贻尽。何去何从,是生是死,无论对于新闻人,还是媒体来说,都是个问题。(稿源:红网)(作者:刘效仁)(编辑:杨国炜)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超俱乐部酝酿大变革
阿里汉下课几成定局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考研大讲堂 报考指南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京城劣质楼盘备忘录
调查:南方周末创富榜
安妮宝贝笔记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