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美日韩专家在宁纵论防震抗震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2日07:40 扬子晚报

  19日清晨,云南发生5级地震,虽然震级并不高,但却造成了严重损失,抗震减灾再次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10月19日至20日在南京举行的第三届地震工程国际会议上,有关专家指出,随着结构控制、智能材料等新成果的应用,房屋建筑可大大减小乃至免遭地震侵害,人类将有望战胜地震灾害。

  此次学术盛会由南京工业大学承办,200余名来自美国、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内地、台湾、香港地区的地震工程领域的著名专家、院士和学者带来了当前国际上有关地震工程、结构抗震与减震、结构健康监测等方面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展望了地震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

  对付地震灾害,仅靠被动抗震还不够,要主动减震

  南京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宰金珉教授说,世界地震区主要环绕在太平洋地区,中、美、日、韩都处于这个地震多发区。人类正变得越来越强大,但随着财富和人口越来越集中,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却显得越来越脆弱,一场较大规模的地震所带来的损失也越来越大。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人类抵抗地震灾害的手段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可以针对不同抗震需要,采取多种抗震措施来减少地震造成的灾害。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王亚勇教授、日本京都大学家村浩和教授说,过去我们的抗震方式是被动的,主要是想办法把结构建得结实一点,想方设法让结构能“抗”得住地震;而现在可以通过采用结构控制技术来消耗地震能量,即通过“减”震来保护房屋免遭大的损坏;人们已从原来的对抗地震时代跨向减震、消震时代,这也是将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谢礼立教授说,地震只有通过工程的破坏才能对人和财产造成破坏,所以说工程,如建筑物、桥梁、地下管线等是灾害的媒体,它的破坏是造成灾害的主要原因。但从另一个方面看,工程也是减轻地震灾害的主要研究对象。如果将来通过改进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法,工程抗震能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地震就有可能形不成破坏。甚至将来可以像欣赏钱塘江江潮那样,把地震当作一种自然现象来欣赏;地震将要发生时,通过预报,谁要是想体验地震,可以来报名。

  美国工程院院士MasanobuShinozuka教授也很赞同这种说法,他说,人类让地震不发生是不大可能的,但可以让地震造成的灾害减小到最小程度,直至欣赏地震的程度。

  新技术的产生让人类最终战胜地震灾害成为可能

  台湾大学教授、台湾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蔡克铨说,人类望高的欲望自古至今从没有改变,所以现在大楼越盖越高,相应的防震减灾技术研究也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譬如现在最新的工程健康诊断与监测技术,如果法国戴高乐机场当初采用了这项技术,倒塌的惨况就有可能不会发生。目前,台湾已建成的“101”大楼,是世界最高的大楼之一;它使用了一种呈球状、重600吨的调频阻尼器,用8条钢缆吊起来,挂在靠近楼顶的地方,钢缆的长度可以调整到让“大球”和建筑物摆动的周期一样。当发生大风、台风或地震时,建筑物会摆动,这个“大球”也会跟着摆动,但两种摆动方向相反,而整幢大楼在其协调下摆动就明显减小。有了这个“大球”,“101”大楼最高能抗7级地震。江苏广播电视塔也采用了类似的结构控制技术来防风防震。

  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刘伟庆教授说,目前人们已将控制理论、智能材料等引入地震工程领域,在结构体系里设置消能器,消耗输入上部结构的大部分地震能量,或在结构底部设置柔性的隔震垫,将建筑物和基础隔开,“过滤掉”地震波对上部结构的影响。采用结构减震技术,既科学,能有效地减轻地震反应;又经济、合理,在地震高烈度区可以降低工程建设成本。还可以在建筑材料里加上智能材料,如形状记忆合金;地震时建筑物变形,但地震后又将建筑“拉”回原来的位置。在混凝土中添加智能材料,可以自动填充、弥合建筑物中产生的细小裂缝。

  MasanobuShinozuka教授预言,今后10年、20年将是地震工程大发展的时代,将会有很多新的突破,实现我们许多梦想。

  特大型工程要装“健康监测系统”

  一幢建筑物在使用一段时间或发生地震后,其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它还能使用多长时间?要不要进行加固?一座大桥健康状况如何?车流量控制在多少才安全?给它们装上“健康监测器”,这些情况将一清二楚。

  据宰金珉教授、刘伟庆教授介绍,在大桥、隧道或超高层建筑中安装“健康监测系统”,通过采用传感器、光纤、网络等技术,可以实时反映工程结构的“健康”状态。比如,每个桥梁结构构件都承受一定的荷载,通过监测系统,可以准确地了解主要构件的受力是否正常,有没有超过警戒线、有没有达到极限值,借助计算机内置的评估和决策系统,可以作出正常、需要控制流量、维护或加固等对策。专家们解释,这好比人量体温,体温表上的读数一看就知道人是否发烧了。

  结构健康监测是土木工程领域的新课题,在特大型桥梁、大坝、隧道、超高层建筑和大型化工装备等上安装“健康监测系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它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特大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能有效地保护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免遭损失。据了解,南京玄武湖隧道和南京长江大桥已经安装了“健康监测系统”。本报实习生 殷俊 本报记者 陈晓春(新华日报)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超俱乐部酝酿大变革
阿里汉下课几成定局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考研大讲堂 报考指南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京城劣质楼盘备忘录
调查:南方周末创富榜
安妮宝贝笔记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