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家为何无缘诺贝尔?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2日09:57 新华网 |
瑞典皇家科学院日前宣布,挪威经济学家基德兰德和美国经济学家普雷斯科特因为在“经济政策一致性和“商业周期驱动力理论方面的贡献,共同分享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在诺贝尔经济学奖诞生以来的36年中,已经有55人获此殊荣,其中没有一位中国人。为什么这项经济学界的最高奖项如此之多地垂爱老外,而不见中国经济学家的身影呢? 来自媒体和经济学家群体的解释有两种:一种认为,经济理论是用来解释经济现象的,经济理论的重要性决定于该理论所要解释的现象的重要性。世界经济中心在哪里,世界级的经济学大师就更多地出现在哪里,英国和美国的获奖者多就是这个原因。而另一种解释则认为,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没有得到世界认同,因此中国学者的经济学研究也没有得到世界认同。 表面上看,这两种解释都颇有道理。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的破绽。虽然英国、美国相继成为世界经济中心,但是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为世界所瞩目,大量的外国资本纷纷涌入中国内地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世界经济的中心有逐步东移的迹象,因此破解中国经济的发展之谜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学家普遍关注的话题。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就曾经说过一句话:谁能正确解释中国改革和发展,谁就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而最有资格解释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是中国自己的经济学家。 其实,中国的经济学家之所以与诺贝尔经济学奖绝缘,与我们的“伪经济学家太多和学界风气不正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比较国外经济学家和国内经济学家的区别时,我们发现中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存在着太多的劣根性。 劣根性之一:世界经济学家是用计量模型来解释经济现象,表达经济学的观点和看法的,而中国的经济学家是用嘴来解释经济现象,表达自己的观点的。作为记者,我们随时可以看到经济学家在不同的场合侃侃而谈,而一些并没有任何研究成果的人就是因为谈的多而被封或自封为所谓的“知名经济学家。 劣根性之二:国外的经济学家以研究为目的,他们的研究经常需要得到政府、大学和企业界的正常资助。而中国的部分经济学家是以挣钱和挣名声为目的,热衷于参加各种企业和媒体组织的活动,大捞出场费。这就造成中国的经济学家往往非常有钱,能够开得起“大奔,住得起“豪宅。为了获得利益和名声,许多经济学家都兼任某些大公司的董事,成为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 劣根性之三:国外的经济学家非常关注现象背后的本质,以揭示经济规律为己任,而中国的一些经济学家最关心的是现象,喜欢就事论事。在就事论事的过程中,他们往往陷入现象的争论当中,而无法看清事物的本质。 劣根性之四:国外的经济学家视野非常开阔,他们研究的课题一般都与世界经济的发展、不同国家经济的发展规律紧密结合。而中国的多数经济学家往往只关注国内经济。这就造成一些研究成果只适用于国内,而不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国外的经济学家是标准的研究者,而中国的有些经济学家因为有了这些劣根性,反而成了演讲者,成了所谓的“思想家,他们给整个经济学界带来了极差的声誉。如果不根除这样的人,如果不根除这些劣根性,中国的经济学家很难走进世界经济学界的舞台。 这使我想起一句话:“当人类一思考,上帝就会发笑。当中国的某些经济学家一思考,上帝反而大哭,因为他们亵渎了“经济学家这个神圣的称谓。(桂胜/文)(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