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飞涨 中国切身感受高油价之痛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2日17:00 新华网 |
编者按:前年,世界原油价格达到26美元/桶;去年,28美元/桶。今年油价的平均数将落在哪条线上呢?10月中旬,国际油价仍被专家称为处于“非理性”上涨中。从年初30美元/桶左右起步,几个月内国际原油价格相继冲破40美元、50美元大关,10月18日又达到55美元/桶的高点。长期的低油价时代,似乎转瞬之间一去不复返了。 此次油价飙升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这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我国应采取哪些层面的应对举措?为此,记者采访了国内多位石油问题专家。 国际油价缘何飞涨 国际油价在去年伊拉克战争爆发时,也没有达到40美元/桶,如今50美元/桶的大关已被突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供不应求,价格自然上涨。但令人迷惑的是,不同于往年的情况,今年石油价格却是在供求大体平衡时,一路突飞猛进。新华社世界问题专家李长久介绍,国际能源署提供的数字表明,今年前三个季度,全球石油每天供大于求的数字分别为30万桶、150万桶、120万桶;而全年平均每天需求为8068万桶,产量却可达到8360万桶,有300万桶左右的盈余。展望未来,目前全球石油探明储量11500亿桶,可供开采41年。 但是,目前石油供求关系处于非常脆弱的平衡中。随着全球经济的整体复苏,世界原油需求明显增加。国际能源机构的报告显示,今年全球原油日均需求增长达到250万桶,比去年增加了3.2%。与此同时,由于上世纪90年代石油供大于求,价格低廉,而石油勘探、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巨额投资,这造成了跨国公司、各产油国石油生产投入不足,生产能力增长受限。目前占全球石油供应量40%左右的欧佩克国家,实际剩余产能只有区区150万桶,增产限价的能力大大削弱。在石油生产增量跟不上消费增长的预期下,油价一路飙升。反过来,买涨不买跌的心理,促使各石油进口国大量进口,导致油价进一步“非理性”高涨。 石油供求关系趋于紧张的现实和心理预期是油价上涨的基本面因素,而在此背景下,石油生产国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成为油价短期猛涨的导火索。今年以来,主要产油国伊拉克、委内瑞拉等国国内局势紧张,而尤科斯公司危机、伊万飓风等突发事件,更是一次次将世界原油价格推向新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认为,目前国际油价中至少包含了10美元至15美元的所谓“恐慌溢价”。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油价的涨跌不是由市场上的即时供需关系决定,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伦敦和纽约两大市场上的石油期货交易情况。因此,国际原油期货市场上大量对冲基金的投机活动,对国际油价的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据冯飞研究员估计,仅美国市场就有约8000亿美元的对冲基金在炒作石油期货,而期货市场上的投机性交易占到交易量的七成左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丁一凡指出,投机机构掌握一小部分现金流,就可操纵数额巨大的石油期货。每当国际石油供应稍有变动,投机机构就开始哄抬油价,从中渔利。专家估计,在目前的高油价中,投机因素造成的上涨超过每桶10美元。 可以肯定,此次国际油价暴涨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但是,最近一些西方国家抛出怪论,将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持续上涨,完全归罪于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石油消费国的大量买入。数据表明,美国每天石油进口量约为1220万桶左右,而中国仅有200万桶。虽然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增长较快,但基数较小,远低于美国的进口量。因此,将国际油价上涨归咎于中国和印度等亚洲国家的观点,显然有失偏颇。 中国切身感受高油价之痛 在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全球相继发生了两次大的石油危机。由于当时国内经济的封闭性,中国并没有切身感受到世界油价高涨带来的巨大压力。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开放,石油进口量快速增长,本次油价高涨对国内经济全方位的影响会日渐明显。 1993年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此后石油进口量急剧增加。据专家预测,2004年全年我国将进口原油达到1.2亿吨,折合约为8.8亿桶,对外依存度将从2003年的35%提高到42%左右。石油以美元计价,在国际油价上涨中,中国最直接的经济损失是多付外汇。2003年国际油价约为31美元/桶,假设我国2005年进口量与2004年持平,全球油价在50美元/桶以上,那么中国将为此多付出外汇约167亿美元,约合1380亿人民币。 今年以来,我国已三次调高国内成品油价格,这是我国消费者感受国际油价上涨的最直接方式。据估计,如果以现在的价格维持到年底,2004年汽油价格将比2003年上涨15.72%,柴油价格上涨12.81%,是近年来涨幅最大的一年。我国目前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定价机制,原油价格由国家发改委以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期货交易市场加权平均价格作为中准价,成品油价格根据此中准价不定期进行调整。如果这三地的平均价格起落幅度超过8%,国内也将随之调价。自8月25日我国第三次调整成品油价格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涨幅已超过8%,是否第四次调整油价目前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石油是能源消费结构中的主体,油价波动将不同程度地影响各个行业。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副理事长干春晖指出,油价上涨最先波及石油生产、加工、冶炼等与原油关系最直接的行业,这些行业大多由国家垄断生产经营,行业竞争不充分,很容易把油价上涨的压力转移给下游以石油为原料的化纤、纺织等行业。 油价上涨对石油下游行业的影响正在相继显现。燃油费用是航空业中仅次于员工费用的第二大费用支出,占其运营成本的10%到20%,油价上涨后将上升30%到40%。自4月份以来,航空公司机票上浮10%之后,抑制了客运需求,休闲乘客的比例减少,航空公司相应缩减部分航班数量。 油价上涨,带动了替代能源跟着涨价,一些不直接用油的行业生产成本也会增加。总之,石油涨价将导致经济运行整体成本提高,产品价格随之上涨,最终将传导至消费终端。根据与原油关系的距离远近,社会大部分产品的价格或快或慢都将上涨。 油价高涨引起物价普遍上涨,将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前两次石油危机中油价暴涨,曾引发美国、日本等国严重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进而导致全球经济陷入低迷。1974年和1980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都超过两位数,分别达到10%、12%以上。鉴于过去石油危机的历史经验,专家指出,这次国际油价上涨给中国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值得关注。 亚洲开发银行报告称,如果从2004年第二季度一直到2005年第四季度,国际原油价格保持在40美元/桶,中国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指数将增加0.5个百分点;如果保持在50美元/桶,CPI指数将增加0.8个百分点。今年下半年,粮食价格因素消除之后,石油价格上涨将成为推动通货膨胀率上涨的新因素。 总之,国际油价上涨将进一步抑制国内消费,减少投资,降低出口,进而影响我国国民经济整体运行。亚洲开发银行预测,如果从2004年第二季度到2005年第四季度,国际原油价格保持在40美元/桶,中国GDP将回落0.8%;如果保持在50美元/桶,中国GDP将回落1.1%。(记者秦交锋)(来源:半月谈/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