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调控:能否引领中国经济“软着陆”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2日17:17 新华网 |
进入四季度,经济界对货币信贷增长连续数月回落表示了特别的关注。尽管进入9月以后,这一回落趋势有所减缓,但原定的全年货币信贷调控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从而牵引经济软着陆?人们依然心存疑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牵动着资本市场敏感的神经。 货币增速缘何急速回落 自去年以来的新一轮宏观调控中,央行与发改委、银监会等部门密切配合,联手对过快增长的货币信贷和固定资产投资实施降温。到今年下半年,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可与此同时,调控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尤其是货币供应量增速下降过快,也引起了人们的担忧。 统计显示,8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已跌至13.6%,增幅比一季度末回落5.5个百分点;到9月底,M2增幅虽然回升至13.9%,仍远低于中央银行年初确定的17%的调控目标。 货币供应增速缘何急剧回落?专家分析认为,这主要是年初加大力度收紧银根所致。到9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同比增长13.6%,增幅比一季度末跌去了6.5个百分点。开始主要是短期贷款大规模萎缩,商业银行为避免前期投放的贷款变为不良贷款,还设法继续发放中长期贷款,所以中长期贷款不降反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长期贷款增速也开始下降。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负责人告诉记者,商业银行惜贷、慎贷现象已经重演。 随着货币信贷增长与央行调控目标的偏离度不断扩大,企业纷纷反映资金周转困难。国家统计局日前对3911家重点企业进行的一次专项调查显示,约半数以上企业感到流动资金紧张状况有所加剧。 货币供应多少为宜 面对比前几年通缩时期还要低的货币供应量指标,许多专家开始担心:如果货币供应持续过度收缩,很可能导致我国经济硬着陆。 那么,在目前形势下,多大的货币供应增幅才能避免经济出现过冷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松奇测算,在GDP年增长率7%左右、M2年增长率13%左右这一对应的基点上,GDP每额外增加一个百分点,要求M2额外多增加3个百分点。这一对称关系非常精确。在他看来,如果今年GDP增长率为8.5%,M2的最优供给增长率大体为17.5%。为此,他建议,按照这样的对比关系对商业银行信贷扩张速度进行适度调控。 在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看来,今年2.6万亿元的人民币新增贷款和17%的货币增长目标是适度的,可以支持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现在的问题是,由于信贷压缩过快,有可能出现信贷供应难以支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局面。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不同,近年我国贷款周期已发生巨大变化:出于追求当年利润的考虑,商业银行已由原来三、四季多贷变成一、二季多贷,三、四季少贷或不贷。这样,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2.6万亿元的目标将很难完成,相应地,M2的增幅也就难以达到17%。若果真如此,可能会有许多企业因资金紧张、存货及应收账款的快速增加而面临增长放缓甚至破产的风险,从而给明年的经济增长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 给商业银行松绑 显然,这是人们所不愿意看到的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警告说,商业银行收缩贷款行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持续性,随着信贷增幅的下降,即使好项目也难拿到贷款了。 基于同样的认识,北京大学教授宋国青提出,今后一段时间不应再施加紧缩性调控措施。 货币供应和银行信贷增长减速的趋势必须扭转,以避免挫伤经济增长势头。刘国光呼吁。作为对策,他提出,从投资过度扩张部门减增的资金,应当用于充实投资不足部门及补充正常的流动资金需要。 必须降低对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行政性管制,即给商业银行松绑,让银行真正具有贷款自主权。这已经成为许多经济界人士的共识。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鼓励消费信贷,满足除那些盲目扩张项目之外的所有合理资金需求,包括为能源运输等市场前景看好的投资项目提供中长期贷款。 专家们还建议,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赋予商业银行更大的贷款定价权,对贷款在价格上的紧和数量上的松实行有机配合。必要时,可考虑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增加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 令人欣慰的是,从行政控制转向市场调节,以改革带动宏观调控,已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新取向。其现实注脚是,从7月下旬开始,央行和银监会已经采取措施适度放松银根,如通过窗口指导,要求商业银行积极主动地为有效益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继续支持符合产业政策导向的项目贷款等。考虑到政策传导的时滞,此间观察家认为,这些措施可望在今年底或明年初见效。而随着明年一、二季贷款高峰期的到来,企业资金紧张状况将明显缓解。(记者于力郭凤琳)(来源:中国证券报/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