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警惕矿难被“工业化惯例”化解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3日09:49 人民网 |
每次矿难都会造成多个家庭的悲剧。 河南大平矿难已经夺去了66个矿工的生命。但“煤矿出事对当地人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闻,不过此次事故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 (10月22日《新京报》)只有大的矿难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防不胜防的矿难事故让包括矿工在内的人们,陷入一种可怕的麻木和关注疲劳之中。 然而,伴随这种漠然的社会心理的,则是一种把矿难频发的现实“合理化”的解释。 不久前,国家有关部门个别负责人曾表示:人均GDP在1000美元至3000美元这个区间,是安全生产事故的高发期;我国目前正处在这样一个阶段;因为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安全生产事故大都经历了从上升、高发,然后逐步稳定、下降的周期;根据这种理论,中国的矿难事故防不胜防是情理中事,不必大惊小怪。 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依据。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确实伴随着不少安全灾难甚至罪恶,但作为后发展国家,我们不仅不需要把这些灾难重新过一遍,反而在技术和管理上有着“后发优势”,从而可以打破这种“恶”的惯例和规律。煤矿是高危险行业,需要有完善的组织系统和较高技术水平的专业人才管理。事实一再证明,目前我国安全事故防不胜防的根本原因,是一些企业不顾人类几个世纪以来用血换来的煤矿安全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为追求最大效益、降低生产成本,而“故意”重复技术和管理落后时代的灾难。这样造成的无奈现实有必要从外国经验上寻找依据吗?无数受难矿工的生命和他们家庭的痛苦能被这样的“工业化惯例”轻易化解吗? 任何受难矿工家庭的悲痛,都应能触动相关管理者。 每一次矿难,都要成为避免下一次灾难发生所能汲取的教训。我们要做的是如何真正重视每一个矿工的劳动保障权利,真正严格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调查矿难事故后的原因,严厉问责相关责任人。这固然需要我们有大的决心和勇气,但却能证伪所谓不可跨越的工业化灾难惯例。否则,那些曾经发生过矿难的地方,过些日子一切还是回到“从前”。 李万刚(北京编辑)来源:《新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