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羊城晚报:守望相助 守“网”相助(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3日16:51 新华网
  大厦林立的大都市曾经阻隔了昔日的邻里亲情,社会的进步又渐渐让它苏醒拓宽……

  文/本报记者 许琛 童雯霞 图/本报记者 侯恕望

  大都市,冰冷的建筑群。曾几何时,邻里关系从“一街共烟霞”的亲热街坊变成了“老死不相往来”的陌路人。让人欣慰的是,眼下邻里之间又呈现出一种新的温馨圈子:老城区中,守望相助、患难相扶的邻里之情一代传一代;新小区里,即使早出晚归、家门紧闭,邻居们也能在小区业主论坛上相识相聚。

  邻居,这个温暖的词正慢慢升温。

  一探:老城区变了

  无论回迁还是乔迁 旧时邻居聚散两依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广州西关的耀华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低矮平房被错落有致的现代楼房取代。妙姨、康叔、关姨们有的搬进了单门独户的楼房,有的住进了自建的小楼,还有的搬离了耀华街。

  刚搬进楼里时,街坊们还真不习惯。以前,康叔喊两嗓子能听到邻居们的回应,探头一望能给下班的人打声招呼;段姨在天井炒菜,能和楼下的苏婆婆说说一天的趣闻;妙姨嘹亮的歌声在叮叮咚咚锅碗瓢盆声响起时如期而至;遇上煲凉茶,陈姨会在大厅把仙姨的孩子们喊上来一起分享……

  但没过多久,大家就适应了。妙姨说:“环境变了,但邻里关系没变。”搬到远在车陂的陈姨一周要来四次耀华街和老邻居们相聚,光在路上就得花两个多小时。她说:“退休比较寂寞,总想念大家。”

  逢年过节,康叔的孩子们一定会到妙姨家“串亲戚”,外出吃饭也要叫上她,妙姨不到这菜就没法上。

  康叔的大女儿在天河买了一套过百平方米的大房子孝敬他,可康叔就是不愿去享福:“在这里住了60年,大家的关系都很好,实在不舍得离开。”

  入夜的耀华街总是亮堂堂的。住平房的时候,小巷内的路灯坏了是康叔给换上好的;搬入新楼房,每次楼道里的感应灯坏了,康叔不声不响地装上新的。这些年换了多少盏,康叔已经不记得了,他说:“灯亮着,等门的人和晚归的人心里都踏实。”

  段姨自嘲是一个“八卦”的人。孤寡老人苏婆婆住在楼下,每天上班她都要喊一声,听到婆婆的回答才放心去上班;闻到有药味,她马上跑到婆婆那里问个明白。好几次,段姨的“八”都救了苏婆婆的命。去年苏婆婆摔断手,也是段姨第一个发现并将老人送往医院治疗。现在退休的段姨也是一个人住,她也成了邻居们“八”的对象。她感叹道:“邻居好,赛金宝。”

  虽说一间间西关大屋趟栊门,早已被划定为“广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但当年妙姨、关姨们踩着木屐“噔噔”作响的石板路,依旧载着人们的欢笑,从昨天走向明天。
羊城晚报:守望相助 守“网”相助(组图)
  上图:记者昨天逛老城的街街巷巷,不时看到这种相邻相乐的和谐镜头

  二探:“新客家”多了

  曾几何时“鸡同鸭讲” 一种缘分学“煲冬瓜”

  “西关福地,汉宫旧馆,富户新营……”养育了一代代的老广,随着城市的发展,老城区的年轻人大多搬了出去,外地人搬了进来。虽然语言和生活习惯迥异,但他们并没有成为陌生的“新客家”。

  闹市的高第街自古商家云集,因此也吸引了一大批外地来的淘金者。3年前,老居民王大姐突然有了一位说普通话的邻居。从一个善意的微笑开始,王大姐开始和这户人家搭上了腔。家人惊异地发现,吃晚饭的时候,王大姐也会跟着电视学“煲冬瓜(普通话)”。这户外地邻居两口子早出晚归,王大姐还主动提出给他们照看孩子。王大姐说:“外地人、本地人有什么不一样?相邻本身就是一种缘分嘛。”

  “老广”们愉悦地接纳着外地人,靠的是什么?关姨的话也许正能说明这个问题。

  关姨在老城区逢源路一住就是50多年。上世纪60年代的经济困难时期,关姨养的四个子女都还很小,每月100市斤的粮票不够吃。“真是人到难处邻里来,孩子们是吃着百家饭长大的。”当年关姨6个月大的小儿子患上黄疸没钱看病,关姨不知所措。邻居八师奶得知后,二话没说,揣着给自己孩子买牛奶的钱,蹬着三轮车把关姨的儿子送往医院。

  提起这段往事,关姨仍泪光闪闪。“后来我的经济好了,也有能力回报别人,就为大家做点事情吧。”她是自发组建“长者义工团”的最早成员之一。前年街道成立康宁老年人服务中心以来,更多的邻居们加入了长者义工这一行列。

  守望相助、患难相扶的邻里之情,说难也不难。像关姨说的:这里的邻里关系一直都这么好。好的氛围能感染人,互相帮助的传统就是这么延续下去的。
羊城晚报:守望相助 守“网”相助(组图)
上图:新小区美丽的环境友善的气氛

  三探:网邻新人类

  千钱买邻八百买宅 既是古训又是现实

  依靠网上论坛建立的网邻关系,是新新人类的新宠。

  在东圃一花园独居的于小姐一次生病在家,一觉醒来,厨房水漫金山,水管正哗哗漏水,她关上总闸后,第一反应就是上小区论坛求助,在线网友闻讯,有的帮她联系物业公司,有的回帖安慰。半小时后,一位邻居捧着一只小猫上门了,帮她收拾,陪她聊天,最后留下小猫与她做伴……

  前两天,一名叫“酸菜鱼”的网友在小区论坛上发帖子:“结婚后,各位是如何处理和对方父母及亲戚关系的?”声称自己和老公吵架了,已经闹到要离婚的地步。此帖一发,立刻引来回帖无数,网名“春喜”的热心人还跑到家里劝架。在热心邻居们的帮助下,小夫妻终于和平共处了。事后,重要调解人———“春喜”更被誉为“居委会大妈”。

  自从Alex搬进新社区,他那双“痒”了很久的脚终于彻底得到根治。原来Alex自小就身体力行地支持着足球事业,大学时还是校队的队长。可工作后却总是苦于没有机会一展球场英姿,没想到在社区论坛一呼百应,“网罗”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球友,每到周末都会相约球场“过过瘾”。

  “孟母三迁,择邻而居”的故事为人熟知,可在这里我们也找到例证。最近在东山黄花岗买房的吴先生说,一次偶然上了楼盘的社区网,吴先生在网上提了几个关于楼盘的问题,立刻得到一大批“准邻居”的热情回应。这使吴先生爱上了这个邻居们其乐融融的圈子,继而才爱上楼盘成为其中一员。

  请看淘金路某小区论坛的一个帖子多么“民生”———

  Antit:淘金菜市场买虾,10元一斤!(爱吃虾的快行动啊)

  Afong:买贵了,我妈说才9块一斤。

  Maxlily:虾煮5分钟是长了点,以前也是变色就出锅,但现在海鲜的寄生虫多,不敢煮短时间了。3—5分钟吧,也可以拿纸吸干虾身上的水,洒少许盐,拿微波炉叮。记得翻身。出来的口味更鲜美。

  春喜:回帖是一种友谊!!我顶!

  ……

  居住空间和技术空间的结合,催生了新小区新的邻里关系。据了解,某综合网站为广州的近800个楼盘小区设立了论坛,同时在线人数最多时有2000人,一天的发帖多达四五千条。在社区论坛里发个帖子,或私聊或集体讨论,在极短时间内就可召集数百人,网络把大家的距离拉得如此之近。“通过网络论坛认识,在现实小区中交往”成了这里邻里关系的最好注解。
羊城晚报:守望相助 守“网”相助(组图)
上图:“老广”与外来工相邻乐陶陶

羊城晚报:守望相助 守“网”相助(组图)
上图:网邻走进生活守“网”相助

  四探:内心的隔阂

  铁门冷落邻里关系?缺乏微笑才是真凶!

  不可否认,新的社区主要由陌生人构成,邻里关系变成了地理上靠近的关系。但实际情况是人们之间不认识,心理上不亲切,互动也不多。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犯疑:这新小区的邻里关系怎么都长篇累牍地跟网络扯上关系,不上网的人呢?

  余大妈是一位江西搬来的退休教师,她却说:如果硬是说住了新楼,邻里关系就变差了,真凶不是一扇扇冷酷的金属防盗门,其实是人们内心的茧。

  是啊!楼下的老伯老太太们互不相识,搬来不久就聚在一起了,每天早上跳舞、打太极;两个放狗时认识的邻居,很快就凑到一起做饭;傍晚带着孩子到花园玩,孩子们玩成一片,妈妈们也探讨起相互的心得来。这些都不是非要上网才能认识的。

  不知是谁第一个向邻居点头、微笑,是谁说出第一个“你好”。微笑、关心和扶助这种温情就渐渐在邻里之间弥漫。我们开始对邻居微笑,主动打招呼,然后我们发现,原来很多人一直在期待那个友好的微笑,彼此回以微笑,然后彼此便像有了两个人的小秘密一样的心知肚明的感觉;下次见了,便不仅微笑,而是像老朋友一样聊开了……就这样,相邻而居的人们越过越有滋味。(来源:羊城晚报)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纯情刀郎
情人、冲动的惩罚
动画梁祝
中国神话爱情故事
雅韵国粹
水墨精华国粹雅韵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