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瞧,这些意气风发的年轻人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5日09:06 南方都市报

  南方日报集团是一个舞台。在这里,每个人的发展是所有人的发展的前提条件。

  本专题提到的四本书作者,分别是南方日报集团旗下的《南方都市报》记者李怀宇和《城市画报》三个记者和编辑郭江涛、刘琼雄、黎文。

  南方日报集团的记者编辑出书,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这一次,像是巧合的集体亮相,同样是上世纪70年代生人,同样是将工作生活中的涓涓细流汇集成了一本沉甸甸的书。大多时候,他们是用笔在书写别人、书写社会、书写真相,但同时也是在书写自我,书写人生历程。这是一个分不清主角与配角的职业。

  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面临着这样一种生存境遇:当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还在时代的大舞台上呼风唤雨的时候,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已经粉墨登场。于是,他们戏谑地自我定义:我们是过渡的一代。暂且不论这种说法有多少现实意义,即使切中事实,又何妨。时间就是接力棒,生生不熄方是自然规律。

  只要曾经意气风发。

  涌现更多大时代的精彩

  怀宇老弟出书了。记得一年前酒酣耳热之时,我曾建议他出一本汇集港台风流人物的书,如今终于得偿所愿。即使我自己每天的工作时间排得满满的,也要想方设法为这本《亲爱的风流人物》写一篇书评。

  和李怀宇相识,纯属偶然。他在凤凰卫视旗下杂志担任记者期间,曾多次“奉命”采访我,而我当时还只是一名凤凰卫视的“初哥”,触电时间并不长,没有什么勇气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只是等到《有报天天读》的节目稍微有点起色,获得了第一笔广告,我才能有那么一点自信,和包括李怀宇在内的一众内地媒体朋友正式打交道。

  李怀宇所著的《亲爱的风流人物》,收录的是他近年来采访的数十位人物专访或者采访过程的人物观察随笔,这些人物专访多半已经刊登,但收集成册却依然具有不同凡响的意义。诚如作者在自序中所指出,这本书的真正作者是一群风流人物,他所记录的不过是他们精彩的人生。而在这种记录过程中,作者本身也获得了真知灼见,和人生百态的诸多感受。

  新闻采访中,人物专访的难度很大,在有限的时间要深入了解和准确勾勒出受访对象的人生轨迹、性格特征、深邃思想,是不容易做到的。但从《风流人物》一书所收录的人物访谈中,可以发现,李怀宇是做过一番功课的,他是有备而来,自然也就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受访者的信任,对着他侃侃而谈,娓娓道尽不同的人生阅历、经验和感悟。

  《风流人物》所采访和观察的人物,多半是港台两地的文化人、媒体人、影视界红人。无论是香江风流,还是台海情思,抑或是娱人乐事,作者笔下的人物,或是白描、或是勾勒,或是写意,或是泼墨,不同的视角,迥异的剖面,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无奈,笔触所到之处,不时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惊喜和意外。可以留意到,作者并不只是为了向自己服务的杂志或者报馆交差,更不是坊间常见的积极敷衍。诚如作者自序中所言,为文做人的终极追求是创立自己的风骨,然而读书越多,阅人越广,越觉得那些沾沾自喜的创见,不过是前人笑谈之间的几句闲话,显见怀宇在这些人的感悟人生旅程中,真是多了许多自省,少了几分浮躁,这是难得一见的悟性。

  对内地的媒体生态一向关心和关注,但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旁观者,甚少有直接接触和了解当下内地媒体人的机缘。近年来,因为读报读杂志的关系,和内地新生代的媒体人接触的机会多了,深深为他们(她们)的才华横溢和积极进取所震撼和折服。改革开放大时代,给中国的新时代提供了展现聪明才智的大舞台,在从事和履行新闻工作者职责的同时,还涌现出诸多文笔清丽,文风泼辣,思想活跃的专栏作家。专栏作家需要真才实学的功力予以奠基。李怀宇在《南方都市报》的“香江风流”专栏曾让读者耳目一新,认真拜读《亲爱的风流人物》之后,我们有更多的理由相信,李怀宇的文字是值得期待的。

  李怀宇的第一本书,只是他人生旅途的一个新坐标,未来的路还很长,需要更多厚积薄发的沉淀。我始终坚信李怀宇的灵气和才气,但希望他迈出的步伐更加坚实,更加稳健,在追求自己人生目标的过程中,还可以给广大读者提供更多的思想亮点。

  期待他在大浪淘沙的时代和人生旅程中,还能够继续涌现更多的精彩!

  杨锦麟

  聚焦感性的港台妙人

  做媒体,曾经有两种角色特别让我心向往之:一是当主笔,一天就写一篇社评,厚积薄发,倚马可待,何等潇洒,多么重要;一是当一名专门采访文化名流的记者,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酒酣耳热海聊神侃之间,功课亦水到渠成。第一种角色看来是自不量力了,那是像查良镛、林行止那样的报人才可以胜任的;第二种角色,我竟有幸,在《南方周末》,尤其是在编读书版期间做过一段。那真是一段快意时光!

  李怀宇不断发表在《南方都市报》上的这些文字,穿行在名流妙人之间,带着我熟悉的那种文化气息,令我羡慕和向往,更让我心痒难耐,技痒难受。

  可能是所服务的媒体不同,也可能是兴趣的差异,我写这类文字,多偏重理性的人、思想的人和“宏观”的人;李怀宇则常聚焦感性的人、生活的人、游戏的人和“细节”的人。每次聊天,一旦提起某位“港台妙人”,他必津津有味如数家珍,讲这个人的趣事、妙语,讲这个人的好书、好文章、好句子——而“好”的标准,也还是趣与妙。这趣与妙,是李怀宇的兴趣焦点、审美眼光、思维定势和取舍标准。他击赏《林燕妮笔下的成功名人》一书的序写得好:“我并非写圣人,因为圣人都是很闷的,我只写有情有趣的人。”林小姐的这句话,完全也是李怀宇的夫子自道。于是,陈之藩、金庸、蔡澜、倪匡、亦舒、黄霑、林燕妮、林行止、董桥、林夕、饶宗颐、张五常、李欧梵、梁文道、杨锦麟、余光中、龙应台、罗大佑……这样一些妙人、雅人、高人、能人、狂人、痴人,这样一些名人、常人,便一一奔赴李怀宇笔底,趣事纷呈,妙语连珠,尽得风流。不光是这些人趣与妙,感染了此种气息的李怀宇的这本书,也同样趣与妙。如此好玩的书,作为谈资来读,已经趣味无限受用无穷;何况,还绝不仅是谈资这么简单。

  当这样的“港台妙人”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五六十个集中起来一齐展现的时候,我们同时得以一睹他们作为一个群体的人文景观与精神气象。

  他们的学识、才情、兴趣与个性,常常得以最大限度地宣泄、挥洒与实现,活得率真、自在,活得淋漓尽致。金庸尽才办报纸,尽情写武侠。林行止笔耕不缀,写了三十多年,结集70余册,还在天天写。玩家蔡澜,美食、电影、旅游,什么都玩,金庸这样写他:“蔡澜见识广博,懂得很多,人情通达而善于为人着想,琴棋书画、酒色财气、吃喝嫖赌、文学电影,什么都懂。他不弹古琴、不下围棋、不作画、不嫖、不赌,但人生中各种玩意儿都懂其门道,更可说是第一流的通达。他女友不少,但皆接之以礼,不逾友道。男友更多,三教九流,不拘一格。他说黄色笑话更是绝顶卓越,听起来只觉其十分可笑而毫不猥亵,那也是很高明的艺术了。”张五常治学之余,贪玩至极,摄影、书法、玉石、古董、象棋、钓鱼,无不玩得兴味盎然。其余诸子,倪匡妙,陶杰狂,黄霑放荡不羁风流不止,以“不文”为文,董桥一心痴恋旧时月色……

  翻阅李怀宇这本书,眼前不时掠过刘义庆《世说新语》的氛围与调子。在这群生活在现代都市、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的知识分子身上,我竟十分清晰地看到了魏晋名士的行止与风度。中国文人的精神,在距离如此遥远的两极,还能一脉相承?这群“港台妙人”告诉我们,能;但我想,得有个前提,那就是——自由,就像陈之藩在讲到胡适时所说的,“最理想的是如行云在天,如流水在地,自由自在地生活”。

  谭庭浩

  这一代的人,这一代的情调

  笼统地以十年为一代的群体划分实在太过轻率,但这样做又的确是件省心省力的事,我也姑且如此引用:相比于80后(指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的来势汹汹,前几年才刚刚粉墨登场的70年代(指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现在已经显得略为消沉了,如果试图要再回想起这一代的群体特征,仿佛只剩下怀旧,然而,断言80后的年轻人已成为社会风尚的主流群体似乎还为时过早,真正在引导当今社会潮流以及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恐怕还是处于人生黄金年龄段的上世纪70年代,即使他们的个性与风格不再是从前那般的大张旗鼓。

  《城市画报》经常被认为是国内小资情调最浓郁的一份杂志,也是一份让许多上世纪70年代人有深深认同感的杂志,这二者之间是不是有种某种天然的联系?不得而知。此次推出的城市蓝调系列丛书,四位作者中三位是《城市画报》的编辑记者,另一位是该杂志的专栏作家,他们结集出版的这些文字,以及字里行间散发出来的气息,似乎有意无意在回答这个问题。从情调这个角度来说,《城市画报》以及城市蓝调系列丛书的几位作者都是好手。

  若干年以前,“小资”不是一个褒扬人时可以使用的词(曾经还有另一个来源于俄语的词汇叫作“布尔乔亚”,现在基本被人忘却了),小资情调更是要不得,完全站在艰苦朴素的对立面。但时间流淌到现在,中国正进入一个小康社会,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出现或即将出现一个群体庞大的中产阶级,而生活环境、教育程度及价值观念的改变,让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自我生活质量,越来越多的人要求享受与品味生活,或者可以这样说,人们对生活情调的追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迸发出来。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通过电影、音乐、图片、文字、语调等等公共元素,小资情调一度有泛滥之势,这其中,上世纪70年代即使不是决定性的群体至少也是主要的力量。对于小资情调的高调兴起与回复平静,其是非利弊见仁见智,不过我想下这样的论断倒不一定会有武断之嫌:从此开始,中国人已经会讲情调了。

  从文本特征来看,黎文的《发条年代》里有上世纪70年代最具代表意味的生活元素,在扉页上,该书声称“是国内第一本真正扎实进行上世纪70年代族群文化实物展示以及资料搜集的图文本”。在这些文字和图像当中,无论是玩具还是服饰,无论是歌曲还是书籍,都是黎文个人的体验,却又都是上世纪70年代共同的少年岁月、他们在社会开放初期的好奇、他们对长大成人向往的标识和印记。渐渐模糊的记忆,开始泛黄的相片,上世纪70年代们在缓缓回味成长历程中,一种既激情澎湃又充满怀旧色彩的情调散发出来,让他们与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的整体特征区别开来,所谓的代沟不知道是不是也由此形成呢?

  郭江涛的《午夜散场》是本关于电影与音乐的书,却又不是单纯的影评与乐评,它二者都是却又都不是。郭江涛自己说,“我热爱着电影,但是就像对待一场爱情一样,我总是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这种暧昧的态度贯穿于他的文字里面。

  《天天晒网》是一本关于个人网站的书,刘琼雄“寻找这些富有创意的”、“与内容日趋同化的商业网站有大不同”的个人网站的举动,已经彰显出个人的趣味与倾向。他用了一些也许是固执的标准来挑选他心目中的好的个人网站,从定位到细节、从文字到图片都是DIY的、有创意的,都是能给人带来某种特殊的情感反应。拒绝庸俗,与众不同,这是生活情调必备的立场与态度。

  显而易见,让所有人接受并喜欢这些文字和情调无疑是奢望。对这一点,黎文看来是早有准备,他说:“我们注定是过渡的一代。”这句话听起来有点伤感,但是细细想一想,有哪一代,不是历史的过客、不是过渡的一代呢? 本报记者 刘炜茗

  《发条年代》,黎文著,22.00元

  基本围绕着中国“生于上世纪70年代”族群的童年记忆或成长经验展开,切入点由玩具、服饰、歌曲等文化产品开始,用记忆串起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文化元素。

  《午夜散场》,郭江涛著/桂梅绘,16.00元

  分为《影像旅程》和《声音玩偶》两部分。说的是电影和音乐,却都不是单纯的影评或乐评,在一篇篇短小的文章里,作者跳跃式的笔法呈现出的不是对单一部影音作品的评述,而是个人的内心体验。

  《天天晒网》,刘琼雄著,20.00元

  可以看做是个人网站的导航,是作者在2002年到2004年4月间搜集到的个人网站集结。

  以上三本皆为城市蓝调系列丛书,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图:

  《亲爱的风流人物——58位港台妙人素描》,李怀宇著,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20.00元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纯情刀郎
情人、冲动的惩罚
动画梁祝
中国神话爱情故事
雅韵国粹
水墨精华国粹雅韵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