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学习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百问百答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5日13:10 新华网

  特邀专家、学者卢先福、闫志民、戴焰军、杨信礼、吴忠民等作答

  ○为什么说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实现理念的转换?

  ○怎样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正常的渠道和形式?

  ○为什么要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如何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纠错改正机制?○如何看待思想政治建设在执政能力建设中的地位?

  《决定》提出,要提高“五个方面的能力”,它与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五种能力”是一种什么关系?

  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是从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高度,针对当前党在执政能力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出的明确要求。它同十六大报告讲的“五种能力”,即: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从执政主体来说,十六大提出的“五种能力”,主要是对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侧重点在于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执政素质和本领。而这里的主体是指整个党,是对党的总体执政能力提出的要求。其次,就内容来说,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是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党肩负的领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提出的,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以及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内涵更加丰富。这两个方面的要求是相辅相成的,应该把它们统一起来加以思考,贯通起来加以落实。

  (以上由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主任卢先福教授作答)

  为什么我党现在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但是,还应看到,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出现了明显的不和谐的现象,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等一些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拉大问题、失业问题、社会保障缺位问题、社会公共事业有所滑坡问题等等相继出现或加重。这些社会问题对于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同的负面效应。改革开放20多年了,我们应该考虑让广大的民众普遍地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而且,国家已经初步具备了这个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民群众积极地认同改革、认同发展,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而广泛的社会基础,从而实现社会的健康发展。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中央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发展的目标提出来。

  为什么说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实现理念的转换?

  实现基本理念的转换,也就是说必须确立起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理念。社会发展的成果对于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来说应当具有共享的性质,即: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推进,每个社会成员的潜能应当相应地不断地得以开发,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应当相应地持续不断地得以满足,其生活水准应当相应地得以不断地提高。如果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推进,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社会群体少数社会成员一方,那么就说明社会发展的成果只是为少数社会群体少数人所享用。这样的发展不可能是真正和谐的发展。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既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客观需要。当一个社会尚不具备必要的条件时如果强调“人人共享”的事情,那就说明这个社会的“大脑”出现了诸如过于理想化的问题。相反,如果一个社会具备了或部分具备了必要的条件,并且有着这方面的要求却不将共享问题予以实施或逐步地予以实施,那就说明这个社会的运行机制出现了问题。

  实现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应注意哪些问题?

  对于共享社会发展成果问题,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就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实施而言,政府负有最为重要的责任。共享是社会行为,必须通过立法及政府行为、通过制定系统的社会政策等来完成。其中,政府是社会公共权力的执行者,因而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事宜必须通过政府的组织、导向、协调来予以具体实现。第二,“共享”必须以“共创”为前提条件。既然每一个社会成员对于社会的发展都负有一定的责任,那么,共同的创造应当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所遵循的准则。我们不能只强调“共享”而忽略了“共创”。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共享”并不是要让一部分社会成员来养活另一部分社会成员,不是“施舍”,而是要为那些暂时处在不利生活境地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共同的力量抗拒社会的风险因素,通过必要的“输血”使这些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恢复“造血”的机能,渡过暂时的困难,从而恢复他们对于社会的做贡献的能力。如果只是重视“共享”而不以“共创”为必要的前提条件,那就必定会使部分社会成员养成一种严重的依赖思想,形成一种非劳动意识和平均主义观念,从而违背了“共享”的初衷。

  (以上由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教授吴忠民作答)

  为什么说构建和谐社会是对执政党能力的必然要求?

  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对抗消灭了,但人民内部矛盾依然存在,这就要求社会主义国家的党和政府要担当起协调、处理社会矛盾和统筹各方利益的任务。如果只看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基本一致的方面,而忽视了对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矛盾的协调和利益的统筹,就会使它们之间的矛盾发展和激化,引起社会的不和谐。今天我们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人们的各种利益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如何保持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任务更为重要,这就要求党和政府不断提高协调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关系的能力,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 能力与巩固执政党的地位有何关系?

  巩固执政的社会基础,对于执政党来说,是生死攸关的问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比喻的就是执政者与其社会基础的关系。

  对于共产党来说同样存在着一个执政的社会基础问题,同样需要牢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警示。共产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但在掌握政权前后对待社会和谐问题的态度是不大相同的。如果说过去为了革命斗争的需要,主要是强调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的话,那么现在则必须强调社会和谐,我们要通过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协调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利益关系,巩固和加强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团结,调动全社会各个方面人们的积极性,共同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团结的人越多,我们的社会基础越广泛,整个社会关系越和谐,我们党的执政基础也就越牢靠,执政地位也就越巩固。

  (以上由北京大学教授闫志民作答)

  怎样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正常的渠道和形式?

  党代表人民来执掌政权并保证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体现,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一系列科学的程序,一系列科学的制度、体制和机制来保证。在一种正常的社会发展状态中,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只能通过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途径得到真正体现,这就是法制。只有健全的法制,才能给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正常的渠道和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才能使国家的立法、决策、执行、监督的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所以,依法治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证。

  如何从提高执政能力的角度,看待精神文化资源的作用?

  精神文化资源是党执政的重要资源。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都要竭力维护和发展自己的思想文化。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通过调控意识形态,整合社会思想,促进社会共识,保持社会稳定,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管理的一个基本途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社会的稳定,要依靠坚强的政治领导,依靠经济的发展,依靠好的制度和法治,同时全体社会成员思想上的统一和稳定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如果一个执政党对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复杂变化,不保持敏感,不深入研究,拿不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是无法掌好权、执好政的,甚至会有丧失执政地位的危险。在党的执政条件发生深刻变化,社会思想空前活跃,社会价值日趋多样化的情况下,党能否牢牢掌握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有效驾驭意识形态的纷繁变化,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思想领域真正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人们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直接关系到人们对党的指导思想的信仰,对党的政治路线的认同,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

  (以上由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副主任、教授戴焰军作答)

  为什么要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当前我们党应对治国理政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的客观需要。进入新世纪,世界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治国理政的能力面临着各种新的考验和挑战。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巩固和发展下去,中国能不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强盛不衰,关键要看我们党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领导人才。从总体上看,当前干部队伍素质与治国理政的要求是相适应的,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领导干部、领导班子理论素质不高、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的本领不大、工作作风不实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与善于治国理政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也是改变干部队伍素质状况、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内在要求。

  如何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贯方针。《决定》把“尊重和保障人权”提到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来认识,强调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中推动人权事业全面发展,这是很有意义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尊重和保障人权,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全面发展呢?

  第一,要进一步维护宪法的尊严和权威,确保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的实施。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的良好氛围,维护宪法的权威;要加强立法监督和执法监督,坚决纠正各种违宪现象,坚决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和尊严。第二,不仅要将尊重和保障人权贯穿于执政治国的全过程,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和执政、行政各个环节之中,还要将尊重和保障人权贯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在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同时,要创造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氛围,在全社会广泛深入、持之以恒地开展正确人权观和人权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得每个公民都充分认识人权的重要性和内涵,都具有强烈的权利意识与权利观念,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依法尊重他人的人权,维护自身的人权,使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在全社会得到遵行。

  如何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纠错改正机制?

  《决定》提出:要“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纠错改正机制”。这是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一项重要举措。

  领导机关的决策通常涉及的都是重大事务,决策一旦失误,造成的影响往往带有全局性。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搞个人专断、一言堂,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决策失误追究责任难的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一项决策失误即使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或社会负面影响也得不到及时纠正或中止,严重损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给人民群众的利益造成不应有的损害。因此,贯彻《决定》精神,要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制定责任认定规则。比如,重大事项的决定,从可行性、科学性、合法性论证,方案的筛选,直到方案的选定,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明确的责任者,都要建立相应的论证责任制、评估责任制、领导责任制。同时,要强化责任追究主体的地位,健全决策跟踪和反馈机制,实行责任追惩制。要完善责任追究的程序、健全处罚体系,形成党纪、政纪、法律处罚的不同责任等级,根据决策失误导致损失的程度和应负责任的大小,依法追究相应的责任。

  (以上由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杨信礼作答)

  如何看待思想政治建设在执政能力建设中的地位?

  执政能力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是有所区别、又是关联极为紧密的建设。相对于思想政治建设来说,执政能力建设更带有总体性及终极性。反过来说,思想政治建设则带有“局部性”和根本性。准确地说,这个“局部性”主要是指它是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容和组成部分,至少也应视为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容和组成部分。

  思想政治建设是提高执政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是搞好理论武装,进行理论创新。作为一个执政党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成员,至少在应用理论创新上要有所建树。有了这个基础和前提,才好对大量新情况、新问题,做出理性的分析和判断,提出与时俱进的思路对策。执政能力的提高,自然也就在其中了。

  思想政治建设是提高执政能力的动力和保证。理想信念,是凝聚人心、战胜困难的强大精神支柱。思想政治建设,核心是搞好理想信念教育。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党员干部的追求,往往在理想信念这一点上,或明或暗地以各种形式反映出来,影响着自己思想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的提高。

  (以上由北京市司法局宣传处处长郑殿兴作答)(来源:北京日报)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纯情刀郎
情人、冲动的惩罚
动画梁祝
中国神话爱情故事
雅韵国粹
水墨精华国粹雅韵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