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移民”诗人搅热广东诗坛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6日02:03 人民网-华南新闻

  本报记者 杨文雯

  广东诗歌创作在上世纪90年代获得长足发展:新的语言,新的诗歌表达方式以及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广东诗歌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有效的表达途径;许多外省诗人随着经济发展进入广东,也为广东诗坛增添了光彩

  近年来,广东诗歌在全国诗坛的影响日增,广东诗歌的理论建设,民刊和网络的良好运作,十几位诗歌质量上乘的诗人以及数量庞大的诗人群体,使全国各大专业诗刊、诗人对广东诗歌刮目相看,“诗歌大省”的称号就是外省诗人、诗评家给广东诗坛的美称。

  广东真的成了“诗歌大省”?日前,广东省作家协会茂名文学创作基地聚集了广东各地区的80多位诗人,他们此行的目的很明确:研讨近10年的发展状况,找寻广东诗歌未来新的发展空间。

  “移民”诗人成创作主体

  成长于改革开放年代,思想活跃,视野开阔,个性突出,大多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土著”与移民兼有,开放务实的广东民风,塑造了宽容、自我的文化品格;高度的写作热情和悠游不迫的生活态度,则使他们的创作来得稳健正道———广东省社科院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朱子庆的一席话,对广东诗坛近年来崛起的年轻诗歌创作群体,作了一个大略的勾画。

  据介绍,广东现在诗歌的主力是“70年代”或者说是“中间代”,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在今天的广东诗坛产生了相当的影响,一些优秀诗人如卢卫平、浪子、老刀等在中国诗坛被关注和认可,作品的水平居全国上游。

  广东省作家协会专职副主席谢望新说:“目前诗歌阅读者主要是青少年、文化界及社会上一部分诗歌爱好者,今天我们的社会并没有形成一个庞大的阅读群。现在诗歌的写作队伍已形成一个群体,一直在坚守诗歌写作。改革开放后,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移民’诗人群体,成为今天广东诗歌创作的主体。广大青少年诗歌爱好者和写作者构成了今天校园文学的写作主流。”

  广东诗坛有自己独特的声音

  中国人爱诗,许多人是诗歌的“善男信女”,有了一点积蓄就想印本诗集,或者几个人出个刊物,更时尚的则办个诗歌网站。广东诗坛的另一特征,就是有自己独特的声音。富庶的广东诗歌民刊活跃发达,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总量即列全国之冠。黄礼孩主编的《诗歌与人》中一些专辑的推出,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它的“七十年代后诗人”和“中间代”等诗歌新概念,一时成为诗坛的热门话题。

  谢望新说:“我们今天能让一部分健康的民刊、民报、民间网络存在,证明了社会的进步,它们也构成了当今广东诗歌创作与传播的一道风景线。在当今条件下,民刊、民报、民间网络基本上都是通过自己筹集社会资金创办的,与政府主办的刊物互相补充。民刊从民间的立场、民众的立场,有自己对生活、艺术、文化的独特视觉和见解,这种补充繁荣了文学的丰富性、差异性,在这个特殊的平台上一定会走出有独特文学品质和个性的诗人,如一直生生不息的粤北的《五月诗社》,重新组织、集合自己队伍的粤西的《红土诗社》,就是通过社会性的资金顽强地生存着。”

  提升广东诗歌在全国的“话语权”

  与会诗人认为,广东的诗歌创作全国领先,但诗歌理论、评论却还弱小。创作的实践与理论的差异性也使得广东诗歌在全国的“话语权”不大。诗人必须面对这样的现实,才可能在进取和突破中提升诗歌的地位。

  “诗歌大省这个荣誉首先是省外的诗人和诗评家提出的,但在广东对是不是诗歌大省仍存有争议。符号跟名分并不重要,广东诗坛只有在全国产生更多有影响的诗歌作品和有代表性的诗人,我们才能说是诗歌大省。”很多广东诗人、诗评家都赞成谢望新的这些观点。

  广东省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熊国华认为,诗歌的创作虽然是很个人的,但诗人之间还是应多一点交流和切磋,对道德观念的反叛要有底线,写诗主观性情绪要有控制。《作品》副主编杨克说:“虽然广东的诗歌创作很繁荣,在全国的地位重要,但广东的诗歌创作美学倾向性还不够,一些奖项对诗歌的忽略明显。”诗人熊玉群认为,中国正在从乡土中国向城市化、工业化中国转变,我们的生活正在从稳固转变为流动,广东诗人中的2/3是外地来的,这本身就是流动性的表现,广东诗人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变化。广东本地诗人与外地诗人相处融洽,有着良好的创作氛围,但不要搞小圈子,自吟自唱,要不然诗歌就被边缘化了。诗人应该关心改革,关注现实生活,倡导探索精神。朱子庆建议,要建设广东文化大省下的诗歌大省,做大诗歌这块蛋糕。在“9+2”的思维下,如果各省能够联合起来举办活动、评奖等,诗歌将会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尽管创作是个人的精神劳动,最后能否出好作品,要取决于作家综合素质和实力及天分。但是,作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一个具体组织文学创作的机构,“要为文学创作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作氛围,在突出主旋律原则的前提下,鼓励各种风格、流派、各种叙述文本的作品的存在。”谢望新表示,对优秀的、新崛起的作家要采取政府的行为给予经济上和创作上的关心和帮助。

  《华南新闻》 (2004年10月26日 第一版)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超俱乐部酝酿大变革
中国国际通讯技术展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南方周末内地创富榜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凤凰卫视中华环姐大赛
高峰那英情感风波
狼的诱惑-终结版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