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苏州公交改称谓众说纷纭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6日06:43 人民网-江南时报

  10月18日,随着苏州城市首条新干2号线的亮相,该市此次公交车调整中市区“三纵三横两环”中的其余7条公交线路也将陆续改称新干线。就在有关人士认为“新干线”这个的命名极具个性之时,却有许多市民认为:这种命名不便于乘客记忆,是在“哗众取宠”。就此问题,交管部门给予的答复是不好多说,并说时间长了市民就习惯了。

  据了解,苏州交通部门计划用三年时间对城市公交线路、布局进行全面优化调整,此次改称工作预计到年底结束。据介绍,除去2号线以后改称新干线的公交线路还有:1路、7路、81路、37路、70路、10路和规划中的1号线。其中1路称新干1号线;7路称新干3号线;81路称新干5号线;37路称新干6号线;70路称新干7号线;10路称新干8号线;规划中的1号线更名为新干4号线。8条新干线将形成一个“三纵三横两环”的新公交网络。针对线路的重新命名,采访中记者听到了许多不同的声音。

  声音一:提高了换乘到达率?

  苏州市客运管理处的一位负责人说:“预计新干线形成后一次换乘到达率将由目前的70%提高到90%以上,比如10路(新干08号线)就能和50多条线路进行换乘。”

  然而,以公交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市民却发现,新干8号线还是走原来的10路的老线路。“新干8号线能和50多条线路换乘,那么10路怎么就不能?”一位市民指出,新干线中只有一条走北环路的线路是新开的。除此以外,都是老线,只是线路上有所延长。“改个名字,一次换乘到达率就提高20个百分点?”有的市民表示怀疑。

  声音二:名字便于记忆?

  “采用‘新干线’这一极具个性的新名称,是便于乘客记忆。”苏州市客运管理处的一位负责人谈到改名时如是说。

  一位老苏州介绍,苏州公交车调整并不止一次,现在的11路原来叫9路,而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一次所谓“规范化”调整中改为11路的。当时的想法是:1至9路用于城区、10至19路用于郊区。2000年左右,苏州将几条正常的市区线路改名,并推出了5条游字头线路。

  对此,有市民认为,人们对数字的敏感度要比对文字高得多。现在有些城市宁可用4位番号(武汉就开始使用4位番号了)也避免使用文字和字母,为什么?也是考虑到便于记忆,而且一排一排的汉字也不利于小孩、上了年纪的人和外国人识别。

  声音三:改名加剧混乱

  苏州有多个两条互不相干的线路,如叫游1东线和游1西线,游5、40路等线路也同样存在这种情况,分为东西、南北两条线路。有人这样说:这种重名的情况,别说外地人,就是本地人也经常搭错车!

  现在苏州有3条2路了:2路、游2路、新干2号线。1路和游1、2路和游2、3路和游3都有重合,4路和游4则是交叉。这样难免让人心存担忧:如此混乱的的番号,以后岂不是更加让人头昏。

  声音四:名字谁说了算?

  “新干X号线”的招牌已经出现在了苏州的街头。有市民认为,这样新奇的名字要出现在苏州的街头,不应该由公交公司一家说了算!一位网友还在论坛上提出三个问题:“1,一个另类的名字要出现在苏州街头,需要什么部门的批准?是否应该事先和市民商量一下?2,如果一个名字不经协商就使用,然后大部分市民都不喜欢,外地人表示莫名其妙,它是否应该继续存在?3,如果出现声音二中所说的情况,是默许这样的名字继续存在下去,还是有什么途径可以修改?”

  市民建议:采用数字化命名

  关心苏州公交发展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提出了自己对公交改称的想法,他认为,公交改称应该注意公交番号的历史继承性,苏州公交不是昨天、前天才诞生的,其中很多番号本来就已深入了苏州市民心中的。能不能学习其他城市采用升位的方法,不要某一天出去满眼都是某某1路、某某2路?另外,苏州公交的线路命名资源可以说绰绰有余,二位数的还有很多空余,三位数则更是如此。

  他建议请有关部门可以考虑采用“功能号+线路号”的科学规范的数字命名法:1至199———常规线;2××-区间线路;3××-高峰线;4××-通宵线;5××-郊县线路;6××-旅游线;7××-远郊线路(县市之间);8××-联营线路;9××-特种线路(如所谓新干线)。如大致和1路线相当的通宵线路可以叫401,1路的新干快速线可以叫901,68路的新干快速线可以叫968。从长远打算,4位番号可用于以后城际公交线路。

  有关部门:认为市民会习惯

  昨天,记者先电话联系了苏州客运管理处,该单位的周海波处长了解到是要采访有关新干线命名的问题时称,需要经过上级主管部门的同意才行。

  随后,记者又电话联系了苏州交通局宣传处的匡荣荣处长。对记者采访的要求,匡处长表示:“解释不清楚,业务单位(客运管理处)压力比较大,每天接待几批记者,需要花很大的精力。新番号的出现,市民可能一下子难以接受,等过一段时间市民就会习惯了。”对记者更多的提问,匡处长表示:“不好多说。”

  本报记者 朱中顺 肖鹤珍

  《江南时报》 (2004年10月26日 第六版)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超俱乐部酝酿大变革
中国国际通讯技术展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南方周末内地创富榜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凤凰卫视中华环姐大赛
高峰那英情感风波
狼的诱惑-终结版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