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吴典故居:庭院深深繁华难现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6日08:37 海南日报

  果不是亲临其境,你难以设想,在海口府城忠介路草芽巷,在那些或高或矮的民居中,深藏着这样一座清代建筑群:这是一处占地面积6200平方米的清代宅院,它包括四座格局相同、走向一样、建筑风格也一样的大宅院。在宅院的外围,清晰地立着一块碑,上面书写着:吴典故居,琼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琼山市人民政府1998年11月立。尽管碑文规定了保护的内容和范围,但除了第四座和第一座宅院保持得比较完好外,其余两座已经面目全非,令人扼腕叹息。

  2004年10月18日,我们再次来到草芽巷4号,领路的是吴典第7代孙吴季泽老先生。他说,这第四座是吴典故居群中保持得最为完好的一栋,约占地1200平方米,南北走向,一共四进。从门上考究的雕花,柱梁的坚实耐用,石砖细腻的纹理,庭院的开阔,屋脊的龙飞凤舞,整个布局完全是清代海南宅院的活化石!然而,叫人痛惜的是,原先气势非凡的吴家大宅院,早在日占期间就被日本人当做马厩,地板砖上依稀可见被马蹄踏碎的裂痕,几经修补也未能复原;解放后,吴典故居被没收,成为琼山纺织厂的厂房。

  一生行善无数、曾任《四库全书》编修、担任琼台书院掌教,最终卒于任上的吴典,他出生的那栋曾经灵光毕现的大宅院,现在竟是这样破败不堪,角落里堆放着许多碎木与杂物,早就没有想象中的那般显赫门庭的光景。

  门庭显赫富甲郡城

  长年来致力于吴典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的吴季泽先生,今年已经80多岁。吴老领着我们来到第二座宅院时,指着右边房门紧闭的上厢房说,那是吴典出生的房间。宅院如今住着吴氏后人,200多年前的梁柱,至今乌黑发亮,可见当年材质的上乘。

  乾隆五年,也即1740年8月的一天,一个后来令吴氏家族骄傲的男孩在这座房子里出生,父亲吴必位给这第二个儿子起名为吴典。在吴典出生前的1737年,这座气势不凡、几乎覆盖了当年草芽巷的吴家大宅就已经建好。吴典八代孙、一直住在第4座宅院里的吴开赞老先生说,吴典中进士后,在府内加盖“宝墨楼”、“赐砚堂”等,但几经战乱,我们也不知道它们的踪迹了。

  建造这样4座宅院,要花掉多少银子,吴家又是如何发家的,200多年来一直是府城人津津乐道而又有些疑惑的事情。《琼山文史资料》长篇刊载的《说吴典》篇里,对吴典祖父和父亲这两代的致富史做了近乎神话一般的描述:吴典的祖父吴梦周,原是琼山十字路马定村的贫苦农民。为人善良的他曾搭救了一位从江西来的堪舆师,这位高明的风水先生离开海南前忽得灵感,为报吴家的厚恩,他郑重地告诉吴梦周,要他举家搬到府城来住,说那里会有一大笔财宝等着他。草芽巷杂草丛生,有一座庙叫“报恩寺”,吴家大小刚搬来时就住在庙里。庙前是块大草地,而这荒草里正埋着不计其数的金银!以制作豆腐为生的吴家就此发达,加上吴典之父吴必位善于经商,他的雕刻艺术远近有名,而有了资本的支持,吴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到了吴父这一代,更加兴旺发达,富甲郡城。

  无论记载或传说的真实性如何,到了吴典出生时,吴家超乎寻常的富裕已经是确定无疑。从祖父那一代起,吴家的乐善好施就已得乡人赞赏。这点从地方志和海外搜得的记载上都可寻到例证。

  年轻进士踏上仕途

  据《琼山文史资料》,1749年,吴典10岁,可他顽劣却又聪颖过人的个性已经名闻郡城。他贪玩、逃学、骂人、打架,样样少不了,家人曾对他深感失望。幸得名儒塾师周继才的耐心教导,吴典终于改掉恶习,刻苦攻读,学业大进。1754年,吴典参加童子试,名列第一,吴典的“过目成诵,一目十行,天资超迈”的美名也由此传开。吴典考取秀才后入读琼台书院的时间(1755年—1765年),也正是琼台书院自建立以来最为鼎盛的时期。

  站在吴典出生的厢房前,吴季泽先生介绍说,1765年,26岁的吴典遇到一个对他的科举之途起着重要作用的人物:时任广东学政使的翁方纲来琼设考,选拔人才。据说翁方纲览其文后惊叹道:“虎子有食牛气!”于是,吴典有幸成为拔贡。这年8月,吴典第一次跨越海峡,参加广东乡试,中试举人。

  1769年,而立之年的吴典,赴北京参加礼部的己丑科考试,他不负众望,殿试名列二甲第47名,赐进士出身。过两年,吴典朝考入选,授职翰林院编修,从此,开始了自己在京长达十几年的宦海生涯……

  一生善行传诵不绝

  吴典一生除了尽心编纂《四库全书》,出任琼台掌教,为国家培养可用之才外,他为乡里所传诵的是他一辈子不遗余力奉行的善行。

  1771年吴典第一次回乡省亲时,曾协助其父吴必位、其叔吴必禄捐白银对家乡的雁峰学社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修,而该学社正是吴典的祖父吴梦周等8人捐白银4000两建成的;

  1787年,吴典在家居丧(吴父1784年去世)期间,曾出巨资为恩师周继才的家乡邕阳村修建三座大桥,又在海口白沙坊新建宜人东桥、西桥两座,所有这些在当时都算是大工程;他还出资建设“珠崖义学”,让贫寒子弟入学读书;建“大慈寺”,捐助泰华庵、三圣宫;

  1788年,吴典带头捐银修建鼓楼,并为城楼南门题写“海南壮观”,北门题写“奇甸文明”两块楷体匾额……

  吴典像传说中的贤人,用他的德行,播撒他对故乡深情的爱。他不求闻达,声名却在民间久久流传。吴典后裔约有几百人,遍布海内外。他们不时眷顾着这座古宅,吴典的名字是他们共同的荣耀,而故居的日益破败令他们感伤: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府城,吴典故居的保护何时能纳入计划?

  吴典(1740-1789),字国猷,号学斋,府城人。自小颖异,15岁中秀才,乾隆三十年(1765)中举人,乾隆三十四年(1769)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四库全书馆分校官等,参与纂修《四库全书》。1786—1789年,任琼台书院掌教。

  作者:蔡葩

  (来源:海南日报)


 【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超俱乐部酝酿大变革
中国国际通讯技术展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南方周末内地创富榜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凤凰卫视中华环姐大赛
高峰那英情感风波
狼的诱惑-终结版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