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污十年 攻坚不止:河南、安徽淮河流域采访见闻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6日16:06 人民网 |
本报记者 刘毅 始于1994年的淮河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在走过十年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今淮河的水质究竟如何?最近,记者专程赴淮河中上游的河南、安徽两省进行了实地采访。 没有十年治污,淮河恐怕早变成“死河” “河水又黑又臭,臭味一公里外就能闻得到!”河南省环保局副局长李景明清楚地记得1994年5月20日,原国务委员宋健率十三部委的同志到沙颍河视察时的情景。 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流经河南、安徽、山东、江苏4省的淮河,全长1000余公里,主要支流有50余条。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源源不断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把原本鱼肥虾美的淮河折磨得不成样子,流域多次发生大规模污染事故。1995年,蚌埠曾因淮河水严重污染而发生饮用水困难,在十余天的时间里,市民们不得不拎着塑料桶从运水车上取水。当时,淮河的主要支流普遍水体黑臭,全流域劣五类水体超过60%,一些河流主要污染物超标几十甚至上百倍。 为遏制淮河流域环境状况持续恶化的势头,1994年国务院召开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执法检查现场会,决定将淮河作为全国第一个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工程,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污染防治、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厂、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等多管齐下治污染。 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密度却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4倍多,居全国七大江河之首———淮河流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率先开展了步履艰难的大规模治污。胡治,安徽省阜阳市环保局副局长,经历了10年治污的全过程。在向记者回忆关停企业的情景时,她几度哽咽:“当时每关停一个企业,都会给群众造成很大损失。我们心里其实很痛苦,但为了子孙后代,我们咬着牙强行关厂……” 十年来,淮河全流域关闭、取缔了1111家小型化学制浆生产线和3876家“15小”企业;十年来,淮河流域GDP增加了1.35倍,人口增加了800万;十年来,淮河污染加剧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 亲历了十年治淮的李景明认为:“如果没有十年治污,淮河恐怕早就成了‘死河’。” 只要真抓实干,淮河水质就会好转 从河南漯河、驻马店、信阳、周口到安徽阜阳、淮南、蚌埠,一路采访下来,不少干部群众告诉记者,淮河干流及部分支流近期水质都有明显改善,有的甚至达到十年来的最好水平。 沙颍河是淮河流域水量最大的支流,它在为淮河干流带来充沛水量的同时,也带来了六成以上的污染物,被称为淮河水质好坏的“晴雨表”之一。 10月10日,记者来到沙颍河上的周口市沈丘槐店水质自动监测站。周口市环境监测站站长王余标介绍说,10月9日的COD(水中有机物污染总量,衡量水污染状况的重要指标)浓度为19.6毫克/升,氨氮浓度为0.63毫克/升,处于三类水水平。在刚刚度过汛期、水量不大的情况下,目前的水质是十年来最好的。 10月12日,位于淮河干流上的安徽蚌埠闸水质自动监测站显示,当天中午12时的监测数据是:COD4.5毫克/升,氨氮0.2毫克/升,PH值7.67,溶解氧5.64毫克/升……“这是标准的三类水,鱼虾可以存活。”蚌埠市环境监测站站长郜宗智告诉记者。 河南省淮滨县任埝村村民王德伟从小就在淮河边上长大,他对记者说,前些年河水都不能叫河水,太黑太臭了!近几年要好多了,今年的河水比以往都清。这些天,他经常到河里打鱼,多的时候能打10多斤。 今年4月起,国家环保总局、监察部等六部委在淮河流域连续第三年开展了“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行动”。各级环保部门会同监察等部门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查处了一批环境违法企业,并依法对一批违反环保法规的地方政府领导、环保部门和企业负责人追究责任。 “只要真抓实干,淮河的水质就会好转!”回顾十年治淮的历程,沿淮的干部群众得出这样的结论。 落实科学发展观,期盼淮河早日清 “淮河的水质虽有明显改善,但污染形势仍然严峻,还须齐抓共管努力攻坚。”这是记者在淮河流域采访时,经常听到的说法。 到目前为止,淮河流域还有近一半的断面水质尚未达到“十五”控制目标,部分支流水质污染严重,部分河段氨氮严重超标,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大超过环境容量…… 当前,以下突出问题依然是淮河面临的“顽症”——— 污染严重“超载”,生态基流严重缺乏。淮河流域内水资源量只占全国的3.4%,而污水及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分别占全国的8.4%和7.8%;该流域分布着大小水库5700多座,大小闸坝5000多个,改变了河水的时空分布,使水体自净能力锐减。 重经济、轻环保,增长方式未转变。在淮河流域,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现象还很普遍,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尚未扭转。一些地方对治污工作不重视,对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积极,个别地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对违法排污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污染项目屡禁不止。造纸、酿造、化工、印染等行业的经济贡献率仍占全流域的1/3,而产生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则占到工业排放的80%和92%,有近八成的超标排污企业集中在这些行业;在“旧账”未还的情况下,河南、安徽等一些地方的高污染项目仍在上马。 治污投入严重不足。淮河治污“九五”计划要求投资166亿元,实际投入约110亿元;“十五”计划要求投入256亿元,目前仅完成83亿元。全流域161个污水处理建设项目中,仅完成28项,47项在建,尚有86项未动工;在建成的城镇污水处理厂中,只有1/3正常运行。 此外,由于罚款额度太低、处罚措施太软,使得“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企业宁交罚款也不积极治污;由于缺乏科学的政绩考核,许多官员只管发展经济而不顾保护环境;由于缺乏统一有力的监管机制,相关部门各行其是,治水与治污不能统筹规划…… “十多年前,不是沙河的水不喝!现在呢,沙河的水不敢喝!”一位住在沙颍河边的老汉的叹息,道出了沿淮群众对清水的渴盼!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中央说到了我们的心坎里!”一位环保局长激动地对记者说,“我们期待着,科学发展观能真真正正落到实处;我们盼望着,千里淮河能早日重现清流!” 《人民日报》〔20041023 第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