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重阳节里说尽孝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7日10:25 人民网

  分类阅读论 坛IT产业体 育环 保文 化科 教社 会两岸关系法 治外 交军 事农 村经 济时政网友文集声明“网友之声”旨在为大家提供一个各抒己见的场所。本栏目所有文章均不代表人民网观点。重阳节里说尽孝[qhchang]于2004-10-21 08:45:56上贴

  我国是文明古国,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尽孝文化。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所有传统规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之行,莫大于孝,百行孝为先。尧舜圣人之德,无非孝悌而已矣。孝悌作为一切仁义道德的根本,早已得到世人的广泛认同与践行。古人尽孝,身体力行,移孝作忠,爱敬一切。孝论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自发、自觉到强化、定型的过程。讲求赡养和敬事合一,注重和谐,重视孝行的自主、自觉、自律。作为伦理的孝,几乎与中华文明同时产生,可谓源远流长。孝道作为一个概念,早就在人们头脑中固定下来。在我国一提起尽孝来,妇孺皆知,更是人们日常行为的人伦道德准则。

  传统的孝道思想含有报恩成分。在一切恩人中生母的恩德最大。为了生育子女,十月怀胎,忍受了一切痛苦,承担了种种困难。父母胜过那雨中的一把大伞,默默地遮风挡雨,使我们安全地度过雨天;父母胜过那辛勤的园丁,给我们浇灌了胜似蜜甜的甘露,滋润了我们干枯的心田;父母就像那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方向……。天下父母一般心,他们总是默默奉献,却从不希求子女回报,真可谓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为子女得离苦”。父母恩情重如山,儿女终身难报完。

  尽孝,是从人性角度、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界定的,注重物质奉养和精神慰藉的有机结合,并突出精神慰藉的重要性,以此来强调和凸显人与动物的区别。倡导尽孝,是在家庭“孝亲”的基础上,由对家庭内部的关切,推广到家庭外部的人们,进而推广至国家、天下。是一个由近及远、由内到外、从知到行、从小到大的循序渐进的扩展过程。体现在价值理念和追求上,就是修身“成仁”,实现“仁政”的社会理想。倡导尽孝对当代人类社会有着现实价值和积极意义:从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要求来看,人类社会的步履已经来到21世纪,在此转型动荡的世纪之交,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的传统伦理道德面临着来自自然生态、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五大挑战,这不仅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冲突,而且是东西方文化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和面临的现实看,正处在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转型期,伴随国门的大开,资本主义一些腐朽的东西正在侵袭着传统的尽孝文化。旧的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正日益碰撞、磨合。重塑与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文化体系和体现时代精神的伦理精神,是每一个中国人所面临的道德选择。对加强中华各民族的团结,齐心协力奔向小康社会,起着溯宗归祖和凝聚性的作用。

  从我国家庭美德建设和个人修身养性看,现代社会正面临着家庭失和、老人失养、离婚率居高不下、个人道德失落的危机。倡导尽孝,力倡家庭和睦、个人安身立命和道德自律的人文关怀,对现代人的家庭建设和个体的心灵精神家园的落定,也具有更为实际的意义。

  那么怎样尽孝呢?世人曾将传宗接代、衣食供养视为大孝。然而,这是不现实的,如今常有儿孙满堂者,却衣食无着、病痛无人问。更有甚者,不但不照料父母,反而还打父骂母,唱墙头计,横眉冷对,视若旁人。这种忘恩负义,知恩不报、忤逆不孝的人,岂能甘愿为其他人服务呢?《中国青年》杂志曾讨论过“尽孝”的话题,将之视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另有搞笑文章一篇,提出“尽孝的十种方式”:常回家看看;孝敬爸妈脑X金;在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打电话;写封家书;贴钱给老人;请个保姆到家;不啃老;与老人保持“一碗汤”距离;买份保险给老人;最后是送老人去养老院,并且发誓永不遗弃等。养老、尽孝之所以成了问题,展开讨论,是因为城市“老龄化”趋向愈来愈明显,而且,对在激烈社会竞争下的都市人来说,“朝仰暮敬”更是一种奢望。我们作为后代,应该以良好的心态和精神风貌担起身上“养老”的重任,应从自我做起,真正的孝顺父母。首先要做个“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的好儿女,忠实厚道,老实做人。尽职尽责去报恩、尽孝吧!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纯情刀郎
情人、冲动的惩罚
动画梁祝
中国神话爱情故事
雅韵国粹
水墨精华国粹雅韵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