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马鞍山进入“长三角状态”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8日02:56 人民网-华东新闻

  本报记者 汪晓东

  去年以来,安徽省马鞍山市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积极姿态加速向长三角靠拢。一方面,融入长三角是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全省各地、尤其是沿江各市纷纷响应;另一方面,长三角作为一个经济概念,其影响力和辐射力与日俱增。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地处安徽东大门、紧邻南京的马鞍山市,姿态如此积极也就顺理成章,用当地人的话说,马鞍山是“长三角的一只角”。

  为何“口不离长三角”

  记者:长三角已不完全是个纯粹的地理概念,更多的是区域经济概念。既然如此,长三角从来没有、也不应有一道写有“非请莫入”的篱笆。今年初,马鞍山市政府正式向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常设联络处递交了入会申请,现在更是到了“口不离长三角”的地步。加入长三角真的那么重要吗?

  姚玉舟:确实,提出融入长三角,并不是图个形式。最根本的目的,是希望借长三角的平台发展马鞍山,提高马鞍山人民的生活水平。总的来说,加速融入长三角,这是马鞍山加快发展步伐,力争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需要。而无论从人文历史看,还是从现实的经济联系看,马鞍山与长三角又都是密不可分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马鞍山和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有过三次大的融合:第一次是在1956至1960年,中央政府从上海等地抽调大批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汇聚马鞍山,支持新成立的马鞍山钢铁公司的建设和发展;第二次是在上世纪80年代,重点是沪皖合作。在上海的全力支持下,马鞍山组建了一批纺织企业,不仅填补了马鞍山的产业空白,而且还输送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第三次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马鞍山加速融入长三角,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也加大了对马鞍山的关注。2003年,沪苏浙地区在马鞍山的投资占马鞍山引进内资的75%。从已建成的企业来看,90%的境内企业是沪苏浙的企业。可以说,马鞍山已经和苏浙沪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从经济上、地理上,都可以说马鞍山是“长三角的一个角”。

  可为长三角“锦上添花”

  记者:据我所知,除马鞍山以外,安徽、江苏、浙江还有5个城市也在申请加入长三角,看来6个城市还有一争。那么,马鞍山有哪些竞争优势?

  姚玉舟:马鞍山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区位优势得天独厚。马鞍山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安徽的东大门,距离南京市中心40公里,到上海也只有3小时车程。马鞍山临江通海,马鞍山港是国家一类口岸、长江十大港口之一,江海联运直达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宁马高速与沪宁高速紧密相连,沿江铁路贯穿全境,与京沪、皖赣、宣杭铁路相连,马鞍山距离南京禄口机场仅50分钟车程。不仅如此,马鞍山正在规划建设连接至禄口国际机场的高速公路,并对接南京联三(联结宁杭、宁高、宁常)西延高速公路,未来的京沪铁路南线方案南京站距马鞍山不到20公里。此外,马鞍山的跨江大桥正在筹建,未来马鞍山的区位优势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是经济和社会得到长足发展。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达1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3%,为10年来最高增长速度;人均生产总值1890美元;财政收入超过31亿元,比上年增长30.3%,总量进入全省前3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9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22元。主要经济指标人均值连年位居安徽省各市首位,部分指标增速达到长三角平均水平。今年上半年,马鞍山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与长三角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三是产业基础坚实雄厚。经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马鞍山现已形成以钢铁为主体,冶金、机械、化工、建筑、纺织、电子、建材、轻工、食品等门类齐全、产品结构较为合理的工业体系。马鞍山已经具备建设成为全国制造业生产基地的基本框架,将成为安徽承接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前沿阵地。

  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一些优势。我们相信,从经济发展的势头看,从城市的文明程度看,马鞍山一定可以为长三角“锦上添花”。

  《华东新闻》 (2004年10月28日 第二版)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超俱乐部酝酿大变革
中国国际通讯技术展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南方周末内地创富榜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凤凰卫视中华环姐大赛
高峰那英情感风波
狼的诱惑-终结版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