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淮河,如何打赢治污攻坚战(关注)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8日06:30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赵永新

  十年奋战,淮河水污染防治进入攻坚阶段

  金秋十月,国务院在安徽省蚌埠市召开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现场会。至此,淮河走过了10年的治污历程。10年奋战,其成绩也显,其“欠账”亦多———

  10年来,淮河流域在经济总量增长了1.35倍、人口增加了800万的同时,淮河的主要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削减了将近一半,干流水质由治理前的四到五类转变为目前的三到四类(汛期及汛前腾库除外),有的支流已消除黑臭。

  10年过去,淮河的治理进程与规划目标还有较大的距离,面临的形势还十分严峻:2003年全流域COD入河量与“十五”计划目标尚有24.6万吨的“欠债”,110个控制断面中有30%未达标,未完成的投资多达229亿元。全流域161个污水处理建设项目中,目前仅完成56座……

  而且,淮河流域的水资源量只占全国的3.4%,而废水及COD的排放量则分别占全国的8.4%和7.8%,未来经济发展的需求与环境容量的矛盾将日益突出;淮河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超过60%,远远超过国际上30%—40%的上限。

  众所周知,淮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是我国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许多地方的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左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的重重压力之下,要想使淮河的水环境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的确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攻坚之战。

  落实科学发展观

  树立正确政绩观

  几乎与会的所有代表都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分析淮河10年治污没有“达标”的种种原因,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片面追求GDP,没有“以人为本”,走了一条不全面、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溯本求源,打赢淮河治污攻坚战的关键的关键,是沿淮四省的各级政府,真正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折不扣地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水是生命之源,是社会发展基础的基础。喝上干净的水,是小康社会最起码的标准;让子孙后代有水可用,是各级政府官员最起码的‘政绩’要求。”许多代表提出,各级政府应从对群众健康负责和对子孙后代负责的角度,把淮河治污提升到相当的高度来认识,放到相当的位置来对待。“没有规矩,难成方圆。”代表们提出,要把环保考核指标具体化、程序化,使之能够“落地”,否则正确政绩观将成为美丽动听的空话、套话。

  “在淮河流域,能否把淮河的水污染治理好,是沿淮四省是否落实科学发展观最好的试金石。”在环保战线工作了27年的安徽省环保局水污染防治办公室主任程文明认为,各级政府要把淮河的水资源量作为进行发展规划的最基本要素,以水定发展,以水定产业,以水定规模,以水定指标;要把淮河水污染治理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子中,纳入到各个部门的工作当中,统筹加以规划———如果还像从前那样,把水污染防治拒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大门之外,就治污谈治污,淮河治污攻坚战就会游离于“主战场”之外,陷入“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孤军奋战的尴尬境地。

  联合作战,团结治污

  淮河是一条纵跨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省的省际河流,污染物是沿河而下,自上而下累积。在沿淮四省采访,每到一地,常常听到当地干部群众相同的抱怨:“我们这里的污染是上游造成的,要追究上游的责任!”———在这样的情绪之下,他们对下游的污染责任就被有意无意地淡化了。

  针对这一现象,会议再次强调了“上下游齐动、团结治污”的口号。一些代表指出,要使这样的口号化为更主动的实际行动,就要在明确各个分段控制指标的前提下,真正实行责任追究和污染损害赔偿,使“以邻为壑”的行为受到应有的惩处;同时,对“超额”完成任务的地方给予应有的奖励。

  除了上下游联动外,还需要部门协同作战。水污染防治涉及水利、农业、城建、市政、工业等诸多部门,任何一个部门单打独斗都无济于事。

  在部门协作中,最引人关注的是水利与环保部门的联动。阜阳市新任环保局长孙大勇曾当过县长和水利局局长,在这方面体会颇深。他认为,在淮河水资源相当紧缺的情况下,水利与环保两个部门的合作尤其重要。目前淮河流域有5000多个水库、5000多个闸坝,淮河已被水库和闸坝截成无数段,成为名副其实的“连塘”河,许多河段几成静水———这在世界河流中是绝无仅有的。“流水不腐”是最简单的常识,淮河的水量、流速与污染的关系不是人为可以拆解开来的。今后水利部门在水量分配、流量控制时应充分考虑污染的治理,想方设法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增加水的环境容量。

  尊重价值规律

  突出市场机制

  “目前我们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保护也不能停滞在计划经济的老框框里。”许多代表认为,在人口高度密集的淮河流域,水资源已成为稀缺资源,而目前水的价格和价值是严重背离的,这就使得水资源浪费现象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控制。如果使水价调至真正能体现其价值的水平上,无论是农业用水、工业用水还是生活用水,都会自觉地节约——这是减少水污染的釜底抽薪之举。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这一点似乎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

  随着城镇化的进程,生活污水对淮河污染的贡献率近年来大幅攀升,已经超过工业污水而跃居首位,而由此产生的污染物———磷和氨氮的含量,对淮河水质的影响也日益突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既是削减淮河污染的重要任务,又是淮河治污10年进度缓慢、运行较差的“软肋”。究其原因,固然管网铺设滞后难辞其咎,但根本问题还在于政府既包建设、又包运营的单一模式。

  经济并不发达的徐州市,近年来在积极收取污水处理费的基础上,大胆引入市场机制,吸纳社会资金,采取TOT(政府建设———企业运营)和BOT(企业建设———企业运营)方式,不但甩掉了沉重的财政包袱,还获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但是,前来参会的常务副市长庄华平不无忧虑地说,由于收费渠道不畅、难以足额及时征收等问题,他们已面临难以为继的巨大压力。他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反映出政策滞后、法规空白对市场化运作的严重制约。

  发动群众,全社会参与

  山东省环保局局长张凯和江苏省环保厅厅长史振华,是在实践创新和理论研究两个层面上都建树颇丰的专家型环保官员。谈及淮河的治污,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张凯认为,环保工作是为了群众,更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污染是一项公害,在正确政绩观还十分薄弱、环保与经济时有冲突的时候,尤其离不开群众的监督与支持。

  反思多年来公众参与不尽如人意的教训,史振华指出,有两点需要下大力气,一是加大环保宣传和环保信息发布力度,让公众充分享有环境知情权;二是在法制和制度上做文章,畅通渠道、明晰程序,使公众依法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等活动,依法维护自身的环境权益,依法监督政府部门的行为。

  淮河治污十年奋战岁月峥嵘,而接下来的攻坚之战同样面临重重障碍。不过,让大家颇受鼓舞的是,国务院及时召开的这次现场会针对性强、目标实际、措施具体可行,让大家增强了信心、廓清了思路、找到了抓手、看到了希望!

  时不我待、机不可失。淮河治污攻坚战能早传捷报,污染深重的淮河能早日恢复生机———面对沿淮四省的1.6亿多百姓的共同渴望,有关地方和部门再也没有理由不真抓实干、干出样子、抓出成效!

  《人民日报》 (2004年10月28日 第十五版)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超俱乐部酝酿大变革
中国国际通讯技术展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南方周末内地创富榜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凤凰卫视中华环姐大赛
高峰那英情感风波
狼的诱惑-终结版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