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青春版《牡丹亭》:姹紫嫣红开遍(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9日02:17 人民网-华东新闻
  本报记者 郝洪
青春版《牡丹亭》:姹紫嫣红开遍(组图)
  由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出品、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演出的连台本青春版《牡丹亭》,其每一场演出几乎都成了艺术节日。

  10月22日、23日、24日,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世纪剧院连演三天,场场爆满,连剧院台阶上也坐着想方设法挤进来的观众。该剧在一向不缺好戏的北京演艺市场获得成功。

  从今年4月在台湾成功首演以来,青春版《牡丹亭》在香港、苏州、杭州的每一场演出,都在当地掀起一股昆曲热。第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将其纳入祝贺节目,将于11月21日、22日、23日在上海大剧院上演;内地高校巡演也将成行;明年在台湾、香港的演出已经排满;去美国、法

  国的演出计划正在洽谈之中。

  一如白先勇先生的梦想,这出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从编排、设计到公开演出的大型昆剧,不到半载便已姹紫嫣红开遍。

  第一出:偶遇

  “青春版《牡丹亭》,缘于苏州昆剧院与白先生的一场偶遇。”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副院长尹建明说。

  2002年,苏州昆剧院到香港演出。其中有一群1998年从苏州艺术学院“小兰花”昆曲班毕业的年轻演员,舞台功力不足,但其青春靓丽的扮相,仍倾倒一大批观众。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表示,白先勇将在香港做关于中国戏曲的讲座,希望年轻演员在台上演一些折子戏来配合。

  消息传到苏昆院长蔡少华耳里,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个难得机遇。白先勇于是看到了他们年轻的优势,苏昆也了解到白先勇的心事———排一出呈现55折全貌的青春版《牡丹亭》。

  2003年春节后,白先勇应邀到了苏州。苏昆集合“小兰花”30名青年演员,专为白先勇排了3场戏。“好好雕琢,或可成就大器。”白先勇把他的梦想托给了苏昆。

  第二出:打磨

  白先勇与两岸三地昆曲研究专家一起,用5个月,将55折原本删编成27折上、中、下三本。

  著名表演艺术家、江苏昆剧院的张继青和浙江昆剧团的汪世瑜被请到苏州,任艺术总监。并聘汪世瑜为总导演,担纲排戏重任。

  他们从“小兰花”中选出3个“杜丽娘”、2个“柳梦梅”、2个“春香”,从2003年4月始,组成传承昆曲培训班集中培训。

  “那4个月可真是‘魔鬼训练’。”汪世瑜说。每天从早上7点到晚上9点,除了学戏,还要上艺术鉴赏课、形体课,排得满满当当。

  汪世瑜将之喻为“拔苗助长”:“10年工夫才能学会的东西,浓缩成一年,灌到这些孩子脑子里,让其落地生根。”

  张继青和汪世瑜分别给“杜丽娘”、“柳梦梅”说戏,两天教,两天练,3个多月,用传统的口传心授,将整部戏粗粗排了一遍。

  白先勇则从港台请来昆曲专家,给学生们讲文学历史,分析人物和剧情,还把主演带到与《牡丹亭》剧中杜府花园近似的苏州沧浪亭现场排演。

  与此同时,从浙江请来的芭蕾舞老师给学生们上形体课,拉韧带、展身形,女生疼得哭,男生痛得叫,但所有人都咬牙坚持着。“谁不知道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呢?”后来被选定扮演杜丽娘的沈丰英说。

  第三出:初试

  2003年8月,第一轮培训结束,“小兰花”们汇报演出,表现力和唱念功力都有很大提高。汪世瑜们又开始新一轮“以戏带功”的训练。解放以来,《牡丹亭》常演的只10折左右,许多戏需要汪世瑜和张继青与其他老昆曲表演艺术家一起重新整合,有些身段、调度、场面,则要重新构思。编剧和导演也都费了不少心思。2003年11月,青春版《牡丹亭》终于成型,进入彩排。白先勇特地从台北赶到苏州观看,悬了许久的心终于落下。“80分吧,我想,我终于可以圆梦了。”他说。主要角色也终于圈定,沈丰英和俞玖林分别饰演“杜丽娘”和“柳梦梅”,“春香”则由沈国芳扮演。

  “沈丰英演杜丽娘,眼里的深情含而不露,颇有大家闺秀风范;俞玖林演柳梦梅,飘洒俊逸而不浮夸,有书卷气;沈国芳演春香,则清纯活泼,本色自然。”尹建民说。其实,沈丰英们在香港配合演讲时,白先勇对角色分配已心中有数:“杜丽娘、柳梦梅,一个‘如花美眷’,一个俊秀儒雅,正值花样年华,扮相优美是首要前提。”在《牡丹亭上三生路———制作“青春版”来龙去脉》一文中,白先勇说:“昆曲的演出不应老化;昆曲的前途,在于培养年轻的演员,吸引年轻的观众……藉一出戏的排演,完成世代传承的重要工作。”

  这正是制作青春版《牡丹亭》的宗旨。

  第四出:新创

  青春版《牡丹亭》由两岸三地艺术家心血凝成。

  编剧小组多为研究汤显祖与《牡丹亭》的专家:华玮为“中研院”文哲所副所长,张淑香为台大中文研究所教授,辛意云为台北艺术大学教授。

  而由白先勇出面邀请的总导演、艺术总监汪世瑜,则是昆曲界“巾生魁首”、浙江昆剧团前团长;另一个艺术总监张继青来自江苏省昆剧院,是昆曲界“旦角祭酒”。白先勇说:“他们破例跨团,全力传授苏州昆剧院的‘小兰花’班,具有重大传承意义。”

  负责服装设计的美术总监王童来自台湾,灯光及舞台设计是台湾云门舞集首席灯光设计林克毕。

  “跨地区、跨团合作,调动一切可调动力量,才能打造出一个精品。”汪世瑜说。昨天,汪世瑜在铁路上海站候车厅接受了记者采访,前一天,他刚随青春版《牡丹亭》剧组结束北京演出回到苏州,第二天又马不停蹄地赶往长沙,与湘昆剧团洽谈借演员一事。“演出任务排得太紧,苏州昆剧院人手不够了。”

  “我理解‘青春版’中的‘青春’二字,并不单指演员年轻、漂亮,而另有丰富含义。”汪世瑜说,“这个剧的舞台应该是青春的,有时代感的,符合现代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舞台上淡雅的水墨画、精致的苏绣戏服,也超越了传统戏曲“一桌两椅”的模式。

  “我们还采取了现代市场营销手段。”尹建民说,他们藉着白先勇先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来开拓市场,每到一地,都举行新闻发布会,展开昆曲专场演讲等,大造声势。

  第五出:圆梦

  “青春版”的观众也应该是年轻的。

  “上世纪初到现在,大概有数十种版本的《牡丹亭》。”汪世瑜说,“艺术大师梅兰芳与俞平伯的《牡丹亭》影响了几代人;浙昆早年‘吃饭版’《牡丹亭》———《还魂记》,一个戏养活了一个团;张继青经典版《牡丹亭》是传统唱念做表的代表;美籍华人陈士铮版的《牡丹亭》则让外国人了解中国,将传统文化形式充分展现……”版本多多,但观众未有多大变化。“年轻人与传统戏曲文化之间的隔膜越来越深,而青春版《牡丹亭》就意图解决这个问题。”

  在浙江大学演出的时候,800多名学生排队争抢200张套票。后来,学校打开所有公共场所的电视机现场直播,才满足了学生要求。在苏大演出后,学生们追着两名主演索要签名,并在网上热烈讨论。在北京,相当多的观众是年轻人。文化部研究院负责人王文章看了演出后说:“年轻人对昆曲感兴趣,就是昆曲的希望。”在汪世瑜看来,这已不是一个剧的成功。“青春版《牡丹亭》的热演成了某种文化现象。一个具体剧目的成功,对昆曲传承的推动力,远远大于它被列为人类口头文化遗产的影响力。这也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华东新闻》 (2004年10月29日 第一版)
青春版《牡丹亭》:姹紫嫣红开遍(组图)
沈丰英在《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扮相青春靓丽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