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昆曲2004———青春的,时尚的(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9日02:20 人民网-华东新闻
昆曲2004———青春的,时尚的(组图)
张军剧照

  喜欢星巴克的速食咖啡,玩HIP-Hop、Rap,关注现代市场营销管理,更多的时候,是在衬着丝绒幕布的舞台上,婉转低回地吟唱心爱的昆曲;一甩水袖,便回到数百年前的明月夜———

  张军 和昆曲一起时尚

  本报记者 郝洪

  “嗨,我是张军。”这个迟到的年轻人放下电脑包,递过来一张彩色名片———头戴羽帽、身着战袍的小生头像占了一半:张军,JeffreyZhang,上海昆剧团。上方是一枚红色的“昆”字印章,底下则是个人网址。

  不错,眼前这位顶着新式莫西干发型,衣着藏青色亚麻西装、宽脚裤的时尚青年,正是上海昆剧团当家小生、人称“昆曲王子”的张军。

  12岁进艺校,18年来,张军获得过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表演奖、“兰花优秀新蕾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近两年,张军还致力于昆曲推广、市场探索以及与时尚的对接。

  “‘不进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给我机会和时间,让你们接触昆曲,我就可以给你们一个喜欢的理由”

  张军第一次有舞台成就感是在台北。

  2000年上昆赴台演出,台下长时间、潮水般的掌声让他吃惊不小。后来,张军才知道,10年前上昆初去台北时,当地报纸头条报道,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特地从美国飞回台北看演出。

  “白先勇先生说,昆曲最好的演员在大陆,最好的观众在台湾。这话一点不假。”张军至今感慨不已。从那时起,张军更加看重在上海高校普及昆曲艺术的工作。

  1998年,上海发起“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当时在上海交通大学念文化管理的张军,首次到同济大学演出,短短两小时,讲解加示范,为了让大学生们弄清昆曲概念。

  有一次,张军他们到复旦大学做昆曲讲座。一学生大声说:“你说昆曲怎么好,给我们一个喜欢的理由先!”张军回答:“‘不进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给我机会和时间,让你们接触昆曲,我就可以给你们一个喜欢的理由。”接下来的3周,他们将昆曲经典折子戏一一演给学生,讲一折,看一折。

  作为“昆曲走进青年”活动的主要策划者和参与者,四五年来,张军和伙伴们跑遍了上海的中学、高校,演出140多场。

  现在,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都有了自己的昆曲社团,还联合组织了高校昆曲社团联盟。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中国的情人节、中国古典爱情故事、中国式的表达,这应该是个很好的结合”

  要让时尚的年轻人接纳昆曲,昆曲也要时尚起来。

  2003年10月6日、7日,“惊梦600年———张军昆曲演出专场”在上海大剧院演出,张军成为在该剧院举办昆曲专场演出第一人,也是第一次以全新概念、运用现代科技打造的昆曲专场,张军开始完整地表达“时尚昆曲”理念。

  他请来英国人负责舞台灯光设计,摄影师则是德国人。舞台上,通过多媒体技术,600年的昆曲与现代好莱坞大片、因特网对话。

  张军演了《玉簪记·琴挑》、《占花魁·受吐》、《风筝误·惊丑》、《长生殿·哭像》和《牡丹亭·惊梦》五出折子戏,每一出都有现代影像的背景———演素昧平生的才子佳人借风筝为媒的《风筝误·惊丑》,背景大银幕先播放一段网恋镜头;演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故事的《长生殿》,银幕上便闪现《魂断蓝桥》、《廊桥遗梦》、《泰坦尼克号》等经典电影画面。

  张军“时尚昆曲”的概念,在2004年8月《长生殿·七夕》的演出中更发挥得淋漓尽致。

  “选择农历七月初七演出《长生殿》是有谋划的。”张军说。在戏校跟着老师学《长生殿》,每唱到“密誓”,张军总被“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真情打动。“中国的情人节、中国古典爱情故事、中国式的表达,应该是个很好的结合。”

  他们选择上海音乐学院内贺绿汀音乐厅做小剧场表演,不用麦克风,以求传达原汁原味的昆曲;整台演出只有3个演员,年龄都在30岁以下,扮演杨玉环的沈昳丽和扮演高力士的胡刚都是张军同学,也是上昆的优秀青年演员;举行名为“真爱长生”的盛大主题派对,并在靠近繁华南京路、代表着潮流前卫的来福士广场举行为期一周的“昆之魅”《长生殿·七夕》展示;定做别致的书签、VCD等衍生产品……

  “昆曲应该有自己的品牌,没有品牌怎么能够引导市场?”

  这一系列成功的市场运作,单靠张军无法完成,“我有一个很好的团队”,有政府公务员、流行歌手、书法家、摄影家、企业家等。因为这些朋友,张军的生活显得多样甚至有些繁杂。

  他玩流行歌曲,曾经和朋友组成一个演唱组,也曾被某电视台看中,要招去做演员;他也玩Rap,曾经将《让我们荡起双桨》改编成3个不同的Rap版;他还迷摄影,对各种型号的摄像机、数码相机的性能如数家珍……

  “我觉得我的生活就像这枚旋转的硬币,昆曲是轴心,其他的东西都是散发开去的。”张军说。但这散发开去的东西,给他的昆曲职业生涯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帮助,“我可以了解周围不同人群对昆曲的需求,以及如何运作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昆曲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品牌。”张军说,“昆曲应该有自己品牌,它可以来自昆剧剧目本身、昆剧演出团体、昆剧演员等等,没有品牌怎么能够引导市场?”

  眼下,他们所做的一切,可以看作是“张军·时尚昆曲”品牌创造的最初萌动。除了精心策划的演出活动,张军有自己的网站、形象标签———JeffreyZhang围着的昆字,还有衬着昆曲工尺谱底纹、印有个人标签的信封……

  沈丰英 恰三春好处惹人羡

  本报记者 姜泓冰

  在苏州昆剧院的小楼底下迎面碰上这位“杜丽娘”,披肩直发,牛仔裤,套头衫,一副寻常苏州女孩儿的模样,只是她容貌表情里的端庄沉静和那一双明亮而蕴藉的美目,让我们忍不住冒叫了一声。

  “嗳,我是!”秀美的声音,爽脆的回答。

  回家闷头大睡了一天之后,沈丰英似乎已从参加北京音乐周演出轰动的兴奋中走出来,完全回到了作为苏州女子和昆剧院三级演员的日常生活。

  从香港、苏州、杭州到北京,从南到北,每轮演出都同样轰动。但对她来说,最强烈的震动,仍是今年4月29日在台北首演那平生第一遭:“通往剧院的道路两侧,全是印着杜丽娘和柳梦梅形象的旗帜,有几万幅,剧院外挂着十几米高的大幅剧照,1500人的剧场内座无虚席……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

  此前,作为昆剧新秀,她多半在百把人的小剧场里演练那几出折子戏,老观众们花5元钱买票进场,半为听戏,半为喝茶。

  一台青春版《牡丹亭》,彻底改变了26岁的沈丰英的生活和未来。

  沈丰英不是梨园世家出身,1994年16岁时进入苏州艺术学院“小兰花”班,当时只是因为喜欢文艺,还不知道昆曲是什么,也不明白这是苏昆为解决断层危险连年呼吁才得到的“文革”后第二次召收演员的机会,更不了解自己将成为昆剧界在有名的“传”字辈之后70多年间培养的第四代艺人。按照“传承弘扬”的辈分排名,他们将作为“扬”字辈加入全国总共才六七百人的昆剧界,并进入这一古老剧种的传承历史。

  当年的45个学员,经过4年艺校学习和6年演员生活之后,剩下30人。剧团收入不高,但沉迷昆剧的沈丰英几次拒绝了演出电视剧的诱惑,她记住了老师们的告诫:搞昆曲必须一门心思,否则不可能成材。

  “水袖一荡,诗意全出”,台湾首演后,媒体这样评价《牡丹亭》和沈丰英饰演的杜丽娘。许多大学生和年轻白领观众为她一颦一笑之间展现的古典美而迷醉,成了她的“粉丝”。

  “我经过脱胎换骨的改造才有今天。”沈丰英这样说。

  2002年底,白先勇在香港为大中学生讲昆曲,请了沈丰英等4个苏昆演员临场示范,从此双方结缘。此后,白先勇筹划打造连台本青春版《牡丹亭》,“千寻万觅”后相中了“小兰花班”这批二十三四岁的年轻演员。5名花旦、2名小生被挑中,进行了3个月的“魔鬼训练”———每天除研习昆曲的唱腔,还要进行表演和文学鉴赏的强化训练,听知名学者讲解剧情及时代背景,跟随舞蹈老师用芭蕾方法开肩、开胸腰、拉韧带———对于骨骼已硬的成年人更像受刑,而女生哭男生惨叫的痛楚之后,换来的是一改含胸、内敛的戏曲旧习,演员们变得更舒展、挺拔。

  在白先勇的邀请和坚持下,沈丰英正式行礼,拜有“旦角祭酒”之称的昆剧名家张继青为师,一对一传授,在普遍采用大班制培养方法的今天,这是罕有的良机。老师一句句磨炼,沈丰英的唱念、身段等方面进步迅速,俨然有了“张味”。

  细致用心的白先勇,早早收集了各个版本的《牡丹亭》演出资料送给沈丰英,一抓住她就讲解剧本。“良辰美景奈何天”,沈丰英早唱了不知多少遍,还是白先勇解释的“七个字两重心境”让她恍然,领悟到人物的情绪起伏层次。为了帮助沈丰英和扮演柳梦梅的俞玖林入戏,白先勇干脆带两人到与杜府后花园环境差似的沧浪亭去排戏,面对亭台、栏杆、繁花与流水,他们化身“太守千金”和“梦中情人”,去想象一场400年前的美丽爱情故事。

  老师教她“一招一式都要从内心出发”,每个眼神都要清清楚楚。以前她只是学了其中几出折子戏,现在则是从55出里精选27出,演绎的是一个完整的人生和爱情,从生到死再到生,这样一个痴情杜丽娘,让她沉浸。

  每三四天排一折戏,从早到晚全在戏里。这样的一年,“不堪回首”,也“想不通那时是怎么坚持下来的”。魔鬼训练之后,舞台上终于有了一个靓丽迷人的杜丽娘。上半部里,她那双因着对感情的憧憬而流露朦胧醉意、春情难禁的眼睛,让整个舞台都荡漾着一种微醺的感觉;唱到大梅树下“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生生死死随人愿”,演到“离魂“,她每每眼中含泪,不能自已。

  闲下来,她会躲在家里回头去看自己过去表演的录像,感觉是“不堪入目”。她在一轮轮演出中“以演带功”,迅速地成长着。

  《牡丹亭》的演出排得很紧,很快就到上海参加第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那将是这一古老剧目第一回进入上海大剧院,此后则是十大高校巡演和澳门、海外演出。两个主角无可替换,压力颇大。每轮连演三天,沈丰英累得只想瘫倒睡觉,但她说,自己大概天生是唱戏的料,再累再辛苦,一到演出时立刻精神抖擞。

  对于未来,沈丰英没有太多个人的想法。她清楚地知道的是:从自己被挑选出来那天起,身上就肩负着整个剧院、前辈昆剧人的厚望,要担当起传承弘扬昆剧这古老艺术的重大责任。

  《华东新闻》 (2004年10月29日 第三版)
昆曲2004———青春的,时尚的(组图)
张军演出小剧场不插电版《长生殿》的宣传海报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