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与十字(五洲茶亭)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9日05:53 人民网-人民日报 |
黄培昭 从埃及首都通往开罗国际机场的路上,驱车在10月6号桥上行驶,沿途两侧相隔不远,就会出现一座基督教堂。基督教堂上肃穆的十字架,堪与清真寺的新月媲美争辉,尤其是在埃及处处见惯了清真寺,骤然看见矗立的基督教堂以及高耸的十字架,着实十分醒目。 10月6号桥是开罗最长的桥,整座桥体高出地面许多,仿佛在云中穿梭,因此车在桥上行,两边的高楼都与人齐肩甚至更低,不用远眺,一座座基督教堂就能清晰异常地扑入眼帘。那一栋栋饱经岁月磨砺的宗教建筑,仿佛就是一本本站着的历史,向人们无声诉说着它们所经历的故事。一个十字架过去了,又一个十字架继之而来,像是一页页翻阅着沧桑历史的画卷。 人在开罗生活久了,发现不光机场路的两侧基督教堂云集,而且其它地方也不乏基督教堂和十字架的踪影。在埃及,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相处得十分和谐,约占全国居民15%的基督教徒可以自由自在地保持着自己的宗教传统和习俗,不受任何限制地信奉他们的宗教。在开罗,当高音喇叭里传出穆斯林宣礼人的呼唤之时,在一座座造型各异的基督教堂里,虔诚的基督教徒可能正在管风琴的伴奏下,抑扬顿挫地吟唱他们对主的赞美诗。 “9·11”事件后,在世界一些地方,阿拉伯人的形象被扭曲和损害,总有一些西方人对阿拉伯和伊斯兰文化存在着疑虑和猜忌,认为伊斯兰是与基督教相抵牾、甚至是水火不容的。我想,持这种偏见的人,应该到埃及实地看看,这也许有助于他们对伊斯兰有一个更加全面和客观的了解。 更令人慨叹的是,一些标榜民主和自由的西方政客,认为伊斯兰文化是“低劣文化”,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和“进攻性”,应该加以改造。实际上,人类文明是各民族文化相互吸纳、借鉴和融合的综合体,不同民族的文化本身只有个性和特色的差异,无所谓高下优劣之分。至于说“排他性”和“进攻性”,更是站不住脚的。埃及是典型的伊斯兰教国家,但它允许基督教大张旗鼓地存在,表明这个国家的文化是多元性的。在这里,清真寺顶端的新月与基督教堂上的十字和平共处,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在开罗,有一个名叫“马尔古斯”的连锁店,那是专门卖猪肉的食品店,开罗许多城区都有它的分店,非穆斯林在这里生活,应该是比较方便的。自然,连锁店是由基督教徒开的,他们被允许开店本身,就折射出许多内涵,而伊斯兰教的包容性和宽容性,无疑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此外,埃及基督教徒自己办的报纸《我的祖国》,与官方报刊并排陈列在报摊和书店,根本谈不上受到排挤。 在阿拉伯国家,作为基督教象征的十字架不但未遭到鄙视,反而颇受一些穆斯林的青睐。今年2月,好莱坞影片《耶稣受难记》在美国公映,引起轰动。阿拉伯不少国家随后也引进了这部影片。阿拉伯媒体报道说,十字架上的“伊萨”(耶稣)深受伊斯兰宗教人士、诗人和作家的爱戴,尤其是耶稣被捕、遇难和复活的过程,得到了许多阿拉伯穆斯林学者的同情。 今年9月底,伊斯兰文化的权威代表机构——伊斯兰教科文组织发表公报,强调伊斯兰国家应加强与西方世界的文明对话、沟通与合作,以携手传播正义与和平的文化理念,使人类文明和谐并存,共同发展。无疑,这话表达了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共同心声,也是对埃及新月与十字交相辉映现象的理论归纳和高度肯定。 《人民日报》 (2004年10月29日 第十五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