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香港经验,让精神病人在社区劳动中康复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9日07:54 南京报业网 |
【南京日报报道】(记者宋娟)90%以上的精神病人分散在社会上,社区工疗站房屋破落,人员及经费紧张等情况已成为我市社区精神病治疗的难题。记者昨日了解到,市精神卫生领导小组办公室将联手知名景点、社区,推出精神病人“加工、销售”产品的康复新方法。 市精卫办负责人马兰说,目前我市有精神病人6万多,而精神病院的床位总共只有2000余张,平均每30个病人只有1张病床,超过90%的精神病人由于各种原因“散落民间”,成为威胁社区稳定的“定时炸弹”。 在市区建立工疗站,在郊区建立农疗站,让病情得到控制的精神病人,就近在这些模拟的“社会生活区”里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并在医务人员的监督下按时按量服药,这已成为精神病人康复训练的趋势。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市每个街道都建有工疗站,甚至一些大企业还专门为精神病人设立了工疗车间。 “而最近几年,由于企业改制、拆迁、人员配置不足、经费短缺等原因,目前工疗站全市只剩下不到10家。很多病情已得到控制的精神病人,由于找不到工作,长期被关在家中,导致病情反复发作,酿成不少悲剧。”马兰说。 有关方面称,南京借鉴香港地区的成功经验,将推出一套精神病人社区康复的新方法:由市精神卫生领导小组办公室出资购买一些粗加工过的产品,例如小工艺品等,分配给各个工疗站,让精神病人在那里把产品进行包装等再加工,然后再由市精神卫生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力所能及的残疾人、轻度智障等人员到知名景点进行义卖,把所得利润分给参加劳动的精神病人。 马兰认为,此举社会效益甚高,“一方面解决了精神病人社区康复和渴望工作的难题,带动了工疗站的运转,有利于他们康复后走上社会;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景点义卖,能改变社会对精神病人的歧视,唤起人们对他们的关爱。” (编辑 草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