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我们正身处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9日08:14 人民网
  李一言
我们正身处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图)
这是一个坏的时代 也是一个好的时代

  ——中国新闻人的“光荣与梦想”

  我们正身处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对急剧变迁中的中国而言,这似乎是一个过于宏大的命题。

  1980年代初,罗大佑的“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唱出了先行一步的台湾的失落与彷徨。然而,对于21世纪初的中国大陆而言,问题早已不再仅仅是置身工业化的浪潮中这么简单:信息社会的诸多特征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已初现端倪,而很多地区却仍然身处前现代社会即将消融的边缘。

  市场经济疾行十余年,效率与竞争的观念逐步为民众所接受,但阶层的差异与冲突却日渐成为令人揪心的难题;国家对整个社会的强力控制早已放松,然而民众内心的焦虑和不安似乎也在增长……

  1998年,当中国知识界明显分化为自由主义与新左派两大阵营,进行关于时代主题和方向的大论战时,资深经济学家吴敬琏引用狄更斯的说法,作出了他的判断:

  “这是一个好的时代,也是一个坏的时代,最后的结果如何,要看我们的努力。”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是关于我们所处时代的一个最为简洁、贴近的判断。 中国记者的“光荣与梦想”

  一转眼6年过去了,这个时代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是,最近一年的时间里,一批新闻人以特有的视角加入到对这一宏大命题的回答之中。

  先是人民日报记者凌志军继1998年轰动一时的《交锋》之后,在2003年推出了新作《变化》,对最近13年的中国社会变迁进行了梳理与判断,随后,《南风窗》主笔章敬平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先后出版《向上的痛:目击2000年以来中国转型之痛》、《权变:从官员下海到商人从政》以及《拐点:决定未来中国的12个月》等三部著作,对中国当下的时局从各种角度进行了自己的观察。

  文人论政曾是“胸怀天下”的中国文人的传统。1940年代末期储安平在《观察》上以及1950-1960年代雷震、胡适等人在《自由中国》上的系列政论,创造了现代中国文人论政的高峰。但是,文人论政显然有它明显的局限性,除了“政治上的天花板”这一最根本的现实障碍之外,文人论政所依附的基本上是二手材料。因此,基于事实、甚至是亲身采访与亲历基础之上的新闻记者的政治观察和梳理,便有可能具有史料和认知的双重价值。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无论凌志军还是章敬平,都是《光荣与梦想》的作者——美国新闻记者威廉·曼彻斯特的崇拜者,而就在今年初,《光荣与梦想》在时隔近20年后在中国大陆重版。威廉·曼彻斯特对一个时代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面记录的写法,看来是深刻地影响了凌志军和章敬平的时论写作。一个很有想象力的时间“拐点”

  在具体的写作上,以章敬平的新作《拐点》为例,应该说作者选择了一个很好的概念和视角,那就是记录从2003年3月到2004年3月这十二个月的时间里,中国正在发生的一些变化。这是一个很有想象力的时间段,因为在海外媒体眼中,这正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施政的第一年。如果能够仔细观察和梳理在这个关键性的一年里所发生的一些标志性的事件,我们对这个时代,以及这个国家的现状和未来的走向,便有了一个较为清晰和透彻的认知。

  在《拐点》这本书中,作者确实全面地涉及到拆迁纠纷、淮河水灾、官员下海、宝马案和刘涌案、东北复兴、木子美等这一年中的几乎所有热点事件。而且,因为作者是相当一部分上述事件的亲历者和报道者,这便使对这些公众熟知的热点事件的梳理,不至于流于简单的整合,而是提供了相当多的新鲜视角和信息。并非“善意曲解时代”的诉求

  可能作者为了更多地强调给读者的认知价值,所以,这本书是直接以四个判断句作为全书的总框架:“公正主义”终结“富人时代”,“宪政主义”终结“权力时代”,“人本主义”终结“GDP时代”和“多元主义”终结“单边时代”。

  作者很敏锐地把握住了“公正”、“宪政”、“人本”和“多元”等这些时代命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这也的确是这12个月所呈现出来的一些鲜明的趋向。从而得出了我们正身处“拐点”的这一时代判断。

  作者选择的这十二个月,的确对我们观察这个时代具有很好的标志意义:这一年里,新与旧的力量交织潜行,一些变化正在发生,官方和民间正在形成一定的良性互动,但方向并非恒定。如果我们不去综述大量已经发生的新闻事件,并试图对其作出史学意义上的判断,而是精心选择在这一年里有充分代表性与指向性的事件和现象,数量不必多,五六个即可,并且以深入采访置身其中的某个典型的、或是独特的人物的命运与亲历来直接呈现,这样的记录,或许在可读性、延展性和穿透力上有更独特的效果。

  不过,我还是能够理解作者的这一选择。在中国,新闻记者的政治观察,赋予了记录者以很强的个人论政色彩。因此,虽然章敬平本人在《拐点》的后记中特别声明,他不是在“善意曲解”这个时代,但是,章的这些“善意”,确实是知识界和民间在这十二个月里面、以及今后相当长时间里的主流诉求,至于这个时代是否真的如人所愿,那又是另一件事情了。

  (《拐点——决定未来中国的12个月》,章敬平著,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来源:外滩画报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