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下级官员欺骗上级的应对之策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30日00:33 红网 |
“放清水,是信号,上级领导快来到”,这是一首在沿河两岸广为流传的民谣。一个名叫霍岱珊的民间摄影人,人们亲切地称其为“淮河卫士”,他通过自己的实地调查,发现了不少关于淮河治污的内幕。每当有上级领导来淮河检查治污情况,地方上有关部门会想出种种办法弄虚作假、应付检查。有的从集市上买来一斤多重的活鱼,放到河里,然后再用网捞出来,以证明水生态已经恢复;有的从上游水库买来清水,注入河中。这些办法骗得了走马观花的领导,却骗不了在淮河两岸生活的民众,于是就有了前面说的广为流传的民谣。 淮河治污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1998年1月1日零点,淮河两岸搞过一次轰轰烈烈的“零点行动”,当时有关部门宣称:经过4年治理,淮河流域河南、安徽、江苏和山东四省的工业企业基本上全部实现了达标排放,淮河水质达到三类标准,基本符合环保要求。这个结论曾经让人欢欣鼓舞、心情澎湃,可是没过多久,老百姓就发现他们高兴得太早了。污染问题并未改观,流域约60%为劣五类水质,“守着淮河买水喝”成了淮河沿岸司空见惯的现象。 国家投入几百亿的资金治理淮河污染,却换来如此结果,实在令人痛心疾首。党中央、国务院是高度重视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但是沿河有关部门出于地方利益驱动,不是千方百计地治理污染,而是想方设法地应付检查,治污成了做给领导看的事情,这无疑是淮河治污不力的重要原因。政府官员弄虚作假,受欺骗的是上级领导,受损害的是两岸居民和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刹住这股弄虚作假的歪风,让上级决策部门正确地判断污染形势呢?笔者有上、中、下三策供有关方面参考。 上策是把决定地方官员政治前途的权力交给当地人民,由人民来评判政府的政绩,用选票来决定官员的去留。当官员的权力不是来自上级领导的授予,而是来自人民的选票的时候,让人民群众满意就会比让上级领导满意更加重要,政府官员为了获得民众的认同,自然会尽心竭力地解决淮河污染等事关老百姓生活的重大问题,再没必要去欺骗上级。此为上策,可以让官员们不必作假。 中策是发动和鼓励新闻媒体以及象霍岱珊这样的民间人士,开展实地调查和宣传报道,让镜头揭穿地方官员的谎言。官员们或许能瞒住上级领导和职能部门,却瞒不住当地人的眼睛。广泛的宣传报道能够把企业违法排污的证据,以及河流水质变化情况清晰地呈现在大众眼前。此为中策,能够使官员们不敢作假。 下策是上级领导每次检查尽可能地采取轻车简从、微服私访的方式,多搞暗防和突击检查,让当地官员防不胜防,来不及作假。当然,考虑到领导们日理万机的实际情况,这种作法难以长期持续进行,是为下策。(稿源:红网)(作者:莫林浩)(编辑:杨国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