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长征路上多壮士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31日01:33 大江网-江西日报

  70年前,中央红军抱着革命必胜的信念踏上了长征路;70年后的今天,一批批壮士怀着对长征的无比敬意,踏着先辈的足迹,重走长征路,去了解一段历史,探寻一种精神——

  “哪怕把生命留在长征路上也无怨无悔”

  “长征是一面镜子,长征是一所学校,重走长征路,会升腾起一颗颗不灭的灵魂,超越生死之界。在长征路上,你会明白,只要将自己融入祖国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就会获得永生。”这是探险家王龙祥站在于都河畔的感言,作为世界上第一个骑摩托车穿越罗布泊的勇士,10月16日他驾着铁骑踏上了重走长征路的征程。

  来自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年近六旬的张殿奎夫妇,已经是第三次踏上长征路了,他们是目前重走长征路年龄最大、次数最多的人。今年4月,在前往于都的途中,路经福建惠安时不幸发生车祸,夫妇俩一个腿骨骨折、一个肋骨骨折,专门为此行配备的照相机和收音机也不翼而飞。家里人闻讯后心急如焚,赶来阻止他们继续“冒险”,然而张殿奎夫妇是八匹马也拉不回。他们说:“第三次出征,也许是我们有生之年做的最后一件最有意义的事,哪怕是把生命留在长征路上也无怨无悔!”就这样,夫妇俩在医院住了100天后跑了出来,拄着拐杖,搭车赶到了于都县。

  同样的梦想和虔诚让越来越多的勇士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了于都。徐明来了,这个在2002年徒步走完长征路,轰动南昌城的汉子在接到某电台的邀请电话后,想都没想便答应了。他说:“长征路太神奇了,太让人痴迷了,所以我义无反顾。”赵学著、卢成锡、赵丛建组成的“见证长征”行动组来了,他们分别来自湖北、甘肃和河北,共同的长征情结让他们走到了一起。52岁的赵学著是年纪最长者,出发前他说:“只要我的双腿还在,我就会走到底;即使其他人都退出了,我仍会坚持到底,就是爬也要爬到终点!”吉林省芳州的李完彬父子来了,在来于都的路上遇到车祸,两名司机中有一人当场死亡,李完彬脸上也缝了8针。儿子问:“爸爸,我们还走长征路吗?”“走!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我们也要走完!这是对你人生最大的磨炼!”

  “我要用镜头和笔记录下中国的巨大变化,并把这变化告诉世界”

  1984年,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现任常务副总编)第一个重走长征路,他严格按照红一方面军的行军路线和时间行走,历经千难万险,每天通过电报发回沿路的见闻,让国人为之心折。从此,一批批媒体聚焦长征路。

  今年6月13日,由北京电视台策划的大型电视报告文学《长征日记》在于都开机。这些摄制组成员,扛着沉重的摄像机,将从于都一直拍到陕西吴起镇,每天一集,每一集都对应着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的每一天。法国电视台《中国的面孔》摄制组是首家聚焦长征70周年的境外媒体。今年8月21日,当工作人员踏上于都的土地,看到革命老区欣欣向荣的新面貌时,他们不禁连连竖起大拇指。他们说,没想到中国的变化这么大,他们要用镜头记录下中国的巨大变化,并把这变化告诉世界。

  山东菏泽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苑蓬,是长征路上惟一一个身患残疾的壮士,他的右手手指基本没有了,可为了在长征路上写好报道,他临时参加了电脑突击培训班,用残疾的手敲击着键盘,每天发回一篇报道。他说,只要身体不垮,报道就不会断!

  挥手间,长征已过70年,万里征程上硝烟已经散去,足迹已经模糊,但不朽的精神却永铸。今天,在长征第一渡河畔的唢呐声中上路的壮士们,所探寻和实践的正是这种不朽的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伟人的诗句透着英雄的豪迈,让我们祝福我们的壮士——一路走好!

  (谢贵芳 谢慧 本报记者 刘勇 大江网-江西日报)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