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上汽想要什么?(观察)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1日02:03 人民网-华东新闻

  本报记者 高渊

  短短三天,上汽集团连续做了三件事:完成国内汽车业首次海外并购,启动第一个中外汽车企业合作的“新能源计划”,还为它旗下中国第一家轿车整车合资企业———上海大众,过了“20岁生日”

  眼下国内汽车工业似乎进入了一个充满忧郁与不安情绪的季节。但这样的时刻,应当也是业内企业进行新一轮变革的开端。此刻,汽车业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在于有效创新。而推动创新的根本动力,就在于令人不安的市场本身

  10月末的“超级三天”,隐喻着上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美国人有美国式的“官腔”。

  虽然瓦格纳以惯常的“商业秘密”为由,委婉地绕开了出资额这个敏感话题。或许正是这位通用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欲言又止,使人们对昨天下午通用与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签署的谅解备忘录,产生了更多兴趣。

  这显然是个超前的合作。根据协议,上汽与通用将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的商业化领域,联袂实施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这是国内第一次以中外汽车企业合作的方式,力图携手实施“新能源革命”。

  如果说,此项合作让人想到了20年后。那么在前一天,即10月29日晚上海大众汽车公司的一次聚会,则很自然地让人想起了20年前。

  20年前建立的上海大众汽车公司,是中国第一家轿车整车合资企业。当时,中国轿车工业体系和技术水准都处于相当落后的状况。上海大众通过全方位引进当代国际汽车制造最新技术,建立完整的零部件国产化体系,提升了企业竞争力,形成目前中国轿车工业规模最大、市场保有量最多的现代化轿车生产基地。

  事情总是喜欢挤在一起。再把时间往前推一天,10月28日下午,上汽集团与韩国双龙汽车公司债权委员会于汉城签署最终协议,上汽集团以5亿美元正式收购双龙汽车48.92%股权。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中国汽车企业首次成功并购国外同业。

  对于上汽集团来说,这是10月末的“超级三天”。因为这紧密连接的三件事,似乎在为这家国内汽车龙头企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提供新的视角并确定新的基调。

  面对今年二季度以来的整体低迷,眼下的汽车工业,似乎进入了一个充满忧郁与不安情绪的季节。但正是这样的时刻,应当也是业内企业进行新一轮变革的开端。而此刻,上汽如何“落子”,必将牵动全局。

  收购“双龙”、“新能源计划”———上汽想要的,是对未来的掌控

  很多人试图揣测:上汽究竟想要什么?

  上汽收购双龙,可以说是其开发自主知识产权汽车的重要一招。当初,在收购双龙汽车出现波折时,上汽负责人明确表示,收购双龙,上汽将采取控股方式,而不会采取参股方式。这显示出上汽要全面利用双龙产品的策略。

  此番成功收购之后,上汽不仅可以完善其产品类型,还将获得双龙汽车制造的核心技术———发动机和变速器的研发能力,以及双龙在其强项SUV车型的整车宝贵技术。于是,上汽自主开发能力将因有了双龙的技术平台得以站得更高。

  早在2002年7月,上汽集团就立下“军令状”,公布其三大目标:到2007年,实现轿车产量100万辆、进入世界500强、生产自主品牌汽车5万辆。现在,上汽已经位列500强,轿车产量也在不断提高。相比而言,上述目标中的“5万辆自主品牌”,才是真正的“硬骨头”。

  对上汽而言,自主知识产权一直是最大的心病。上汽与大众、通用的合资,引入外方的成功车型在中国生产,无疑是近20年来不断壮大的最重要原因。这种被看成“务实”的做法,几乎被所有国内汽车企业效仿。但如果不搞自主知识产权,也就无法树起上汽自己的旗帜,成长为跨国巨头。

  这是继中外汽车企业合资建厂及国内企业仿制国外车型之后,实施的以整体收购为基础的核心技术转移与嫁接。也就是说,在国内汽车市场并不景气的今天,上汽集团正启动一次具有战略价值的艰难探索。

  而与通用汽车携手启动汽车“新能源计划”,则说明上汽发展的目光,已不仅仅停留在当前。

  值得关注的是,上汽与通用的这项合作,是在国际石油价格持续攀升的背景下实施的。上汽集团总裁胡茂元说,作为国内汽车业的龙头企业,上汽是基于对国家的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汽车工业跨越发展的战略考虑,着力推动清洁能源汽车的开发和示范行动。根据备忘录,新的燃料电池车明年就将上路示范运行。

  很明显,现在上汽最想要的是自主知识产权,以及能源环境不利状况下的可持续发展。换言之,他们想要的是对未来的掌控。

  寻找走出整体困境的途径

  不过,这还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看问题。

  像上汽这样的企业,它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的做法,注定会成为行业走向的“风向标”。面对全行业销售疲软,上汽的做法,是否就是突破困局的惟一路径?

  10月29日那个晚上,很多人都在谈论上海大众的发展经历,说得最多的是两个字———创新。

  上海大众成立于改革开放伊始,在计划经济夹缝中逐渐成长起来。最初,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经济能力,投入较少,然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不断扩大投入,赢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上海大众的合资经营模式,为其他后进入中国市场的企业提供了参照。现在中国轿车工业已经跃居全球第四位,在20年里进入世界轿车生产与消费大国,上海大众功不可没。

  它最大的创新在企业运作的体制与模式,这并非一帆风顺。在1995年桑塔纳2000批量上市前,它10年里几乎只生产普桑一种车型。后来因为竞争对手的崛起,才在车型创新上有所动作。

  看来,企业创新的关键动力,并不来自企业自觉或政府推动,而是市场的力量。

  在眼下冷清而又险恶的市场压力下,汽车业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在于创新。因为,创造性是汽车产业振兴和繁荣的基本内涵。而上汽实施的海外并购与“新能源计划”,只是沧海一粟。

  (本报上海10月31日讯)

  《华东新闻》 (2004年11月01日 第一版)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