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农高会“服务三农”创名牌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1日04:59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康江峰 1994年,“科教兴农”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有着4000多年华夏农耕文明历史的杨凌沐浴在春风化雨之中,这年10月,国家科技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为贯彻实施“科教兴农”的伟大战略,共同决定在农耕始祖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的圣地杨凌举办首届中国杨凌农科城技术成果博览会(简称农高会),以充分发挥杨凌农科教的雄厚优势,促进陕西及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 农高会从一诞生,就烙上服务“三农”的鲜明特色。在以后的十届农高会中,主办者把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用技术的普及作为展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百名专家现场咨询到网上服务的延伸,从科技难题征集到专业观众免费参会,农高会始终不渝地坚持着服务三农的办会理念,被农民亲切地誉为寻找科技信息的“聚宝盆”,打开致富大门的“金钥匙”。 在榆林市靖边县,有一个叫金泉芳的农村妇女,为了从贫困中走出来,参加了第一届中国杨凌农高会,从这里,她采回了致富金种子。经过10年的努力,如今的金泉芳已由一位科技门外汉变成了科技致富带头人,自己不仅在荒沙土地上建起了500亩速生杨基地,在她的带动下,这里的群众也已建起了2700亩速生杨基地,使曾经给祖辈带来灾害和贫穷的黄沙土地上如今出现了一片绿洲。这只是杨凌农高会服务“三农”特色的一个缩影和典范,像金泉芳一样在农高会这个聚宝盆里找到致富增收“金钥匙”的还有很多。 如何把科技成果和产业、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一直是农高会着力破解的难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肥研究所吕殿清教授对此深有体会。他耗尽20多年心血研究出的科研成果静静地躺在研究室的抽屉里。杨凌示范区成立后,前来杨凌寻找商机的陈盈朴通过农高会与吕殿清走到一起,共同成立了以生产植物配方化肥为主的股份制公司,并当年建厂,当年投产,吕殿清成了股东,他20年的心血终于化作累累硕果。如今吕殿清已拥有百万财富。 像他这样把知识与资本结合的百万富翁,在农科城已有100多个。一批批科教人员走出校门,创办或领办科技型企业,一批批长期束之高阁的科研成果,走向田间地头,找到如意归宿,实现了产业化。同时也催生了一批像成年体细胞克隆山羊、人体干细胞、杂交小麦、双低(低芥酸、低硫甙)丰产油菜等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相继诞生。杨凌中富、金坤、科元、圣桑等农业高科技企业,也是通过农高会,在杨凌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开始了历史性的创业,经过几年拼搏发展,实现了腾飞的梦想,有的现已发展成为国内著名的企业,有的产品打向国际市场。 示范带动使农高会声名鹊起,国内外客商慕名而至,第三产业加速发展,特色旅游悄然兴起,同时,也带起周边县域和省内外的科技示范开发热潮,使杨凌在陕西“一线两带”建设中的独特作用更加突显。2003年,杨凌示范区与宝鸡、咸阳两市的农业科技和产业化区域合作开始了新的篇章。这种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和资源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纽带,聚拢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形成政府牵线搭桥,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运作机制,建立在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科研成果转化推广、优势产业发展、科技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开放型深度合作模式,经过初步实践,已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业内人士预言,随着“成果转化和市场产业有机结合”难题的破解和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中国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将为时不远。 回顾农高会的发展历程,它之所以能不断发展壮大,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屹立于中国展会之林,就在于它贴近“三农”、服务“三农”、有着鲜明的“农”字特色,为农业和科技搭起了良性互动平台,架起了产业和市场有机结合的金桥,成为农业科技展会的知名品牌,成为陕西对外开放的亮丽窗口,铸造了中国现代农业文明的新辉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11月01日 第八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