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国家出台强制规定限制汽车油耗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1日06:32 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报道】新闻提示:汽车是典型的“吃油大户”,预计今年全年我国进口原油达到1.2亿吨到1.4亿吨,其中有30%是被汽车消耗。在原油资源趋紧、价格飙升的背景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10月28日出台,这是我国首个汽车油耗强制性国家标准,在汽车所符合的重量段内规定了燃油消耗量的上限,没有达到标准的车辆将被禁止生产和销售。

  《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根据汽车整车整备质量进行分等,在汽车所符合的质量段内要达到燃油消耗量的标准。

  该标准将分两个阶段实施。对于新开发车型,第一阶段的执行日期为2005年7月1日,第二阶段的执行日期为2008年1月1日;正在生产的车型分别比新开发车推迟一年实施,第一阶段的执行日期为2006年7月1日,第二阶段的执行日期为2009年1月1日。

  比如一辆整车整备质量为1吨的新开发乘用车在第一阶段的燃料消耗限值是8.3升/百公里,第二阶段是7.5升/百公里。

  这项规定所称的乘用车是指轿车以及SUV车,包括汽油和柴油为燃料的车。我省汽车工程学会的负责人认为,目前规定的数值相对还比较宽松,起码第一阶段的标准不会影响到南京的轿车及客车生产。

  观点:每年可望省下7000万吨油

  我市质监部门表示,这是国内第一个对汽车油耗进行强制性规定的国家标准,新标准的实施目的就是要强制企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降低油耗,减少因为汽车保有量日益增加而能效较低所带来的能源浪费。

  据悉,“百公里的燃料消耗量”是用来评价汽车的燃料经济性的标准,百公里的燃料消耗量越大,汽车的燃料经济性越差,我国单车燃油消耗比发达国家高20%—30%。

  据预测,实施这个新标准后,国内汽车现有的油耗水平将降低5%至10%,我国计划在未来5年内将汽车燃油效率提高20%—30%。专家强调,如果企业能坚持推行燃油标准,那么从2030年起,国内燃油消耗每年将减少7000万吨。

  反响:企业未雨绸缪,不惧新规

  汽车生产企业是油耗强制标准的直接约束对象,业内认为受此规定影响较大的是大油耗的SUV车型,而大型SUV生产企业却并没有表现出对新标准的担忧。

  经济型SUV的生产企业长城汽车公司表示,受影响不大,今年上半年已经投入3亿元进行节油发动机的生产线的扩建;即将推出一款新型SUV的北京现代公司表示,省油是新车研发时的技术攻关的重点,他们测试的新车百公里油耗都在10升以下,这一标准已经达到了第二阶段的要求。

  另据南京依维柯研发部负责人介绍,南京依维柯的“都灵V”采用共轨喷射系统,提前四年达到国家2008年欧洲III环保要求,依维柯仅在发动机的改造上就投入了约三个亿,在同档轻型客车类,油耗是最低的。

  我市的汽车技术方面的专家指出,改进发动机的技改投入要数亿元,这项强制规定对一些小型的生产工艺落后的汽车生产企业而言则可能是灭顶之灾,此项强制标准也将促使汽车行业内新的整合重组。

  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介绍,目前国内市场上的汽车尚有10%左右的车型不符合第一阶段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也有不到20%左右的车型已经符合了第二阶段的要求。

  争议:怎样避免油耗“大吨小标”

  按照国家的强制规定,从明年7月1日起,所有达不到标准的车辆将不允许生产、不允许销售。对于现在已经生产使用的车型,到2008年也必须达到标准要求。

  业界对此提出了两点疑问:首先每百公里的燃油消耗量到底该怎么测定。目前百公里油耗有三种数据来源:等速情况下所做出的参考油耗;城市工况油耗;专业实验场的技术测试。而厂家公布的百公里油耗是取其中的最小值,跟实际使用的油耗往往有比较大的差距,在此方面消费者没有任何发言权;而在美国、欧洲,消费者都有指导性手册作为购车依据,明白消费的同时也对厂家进行监督。

  另一个疑问是,由于此强制标准与车重有关,那么厂家为了达到标准,刻意抬高车重就可以轻易过关,类似于卡车为了逃避规费而采取的“大吨小标”的做法。要避免这种现象,还需要相关配套措施的出台,以及相关配合硬性规定的系统有效的管理。

  本组撰稿:南京日报记者 王馨

  (编辑 晨光)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