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专访社会学学者:营养不良——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1日10:30 中国新闻网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在中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未能或者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时候,另一部分人营养过剩,反过来消耗大量社会资源来医治这些“非自然”的富贵病,这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资源分配中一种不均和浪费现象

  -本刊记者/罗雪挥

  中国新闻周刊:为什么在我国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的情况下,和营养有关的慢性病、文明病会急速上升,出现“营养不良”症状?

  于长江(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目前的营养问题,是“营养不良”,而不是“营养不足”,前一个包括了后一个。“不良”有很多种,比如营养不均衡、过剩、不匹配、摄入方式不合理等等,都是“不良”,就是“不合适”。

  由于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物质生活一直处于短缺状态,所以当时的“不良”,绝大多数仅仅表现为“不足”,人们习惯于把二者等同,但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选择性增加了,“不足”的问题反而不是主要问题,其他各种形式的“不良”反而越来越多。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现阶段营养消费的实质是什么?

  于长江:一个方面,是人们的营养观念和取向滞后,还停在过去物资短缺形成的一些习惯、口味和乐趣上,与目前“过剩”的物资供应状况不相适应;另一方面,营养供应的市场化发育不够完善,人们还不太适应饮食市场化的转型,从众、盲从现象严重,引发一些不合理饮食偏好,而某些商家唯利是图、不讲诚信的误导消费者的市场行为,也加剧了这种消极的趋势。

  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前不久的毒奶粉事件。传统中国用糖拌粥汤等自然产品代替母乳,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母乳不足的问题,而且成本很低,是社会资源节约的典型。但现代社会消费宣传造成的盲目崇拜加工食品、摒弃初级自然产品的风气,导致那么多农村人口放弃那些传统的育儿思路,反而一味花高价去购买人造乳品。一旦出现黑心商家,就反而造成儿童严重营养不足,这完全不是物质资源短缺的问题,而是市场体制不健全和盲目工业崇拜相结合造成的一种“人为”的营养不良。

  可叹的是,这些可爱的儿童恰恰是在相对富足的物质环境中(至少有足够现金买奶粉),被“饿”出病来,这个事件,非常有助于我们深刻反思现代社会造成营养不良的特殊逻辑和机制。

  中国新闻周刊:营养不良是一个“社会问题”吗?

  于长江:是一个社会问题,至少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社会问题。

  对社会进程的影响,除了一般纯粹健康、医疗方面的问题之外,社会层面上,至少有几点:第一,生活质量难以提升,甚至下降;第二,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不管以什么形式,社会必须拿出越来越多的资源,来应付这种由于物质生活提升而带来的负面作用;第三,对社会心理和精神文明的损害。大量富贵病的出现,对人们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影响人们的情绪、情感、心态等,也可能波及人们文化品味、审美情趣等方面;第四,客观上强化了社会分化,当我国还有相当部分人口未能或者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时候,另一部分人口营养过剩,反过来消耗大量社会资源来医治这些“非自然”的富贵病,虽然不能说到了“朱门酒肉臭”的程度,但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资源分配中一种不均和浪费现象,可能引发一些消极的社会反应。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一代人的“营养不良”将可能产生的世界性影响是什么?

  于长江:中国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中国人不健康,就不能说世界人口健康,如果中国人“营养不良”,那你就不能说这个“世界”在营养方面“没有问题”,这是不言而喻的。

  中国社会内部资源的使用、消费、浪费等等,都会影响全世界资源的分配和使用状况。中国出现大量不健康人口,就会影响世界医疗资源的走向,影响我们和世界的关系。

  物质发展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物质丰富就必然导致种种荒唐的富贵病和身心俱损,那人类何必要发展物质生产?岂不是自讨苦吃?这涉及到很多基本价值理念的问题,在新的现代物质生活条件下,能不能、如何发展出一种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又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的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世界对中国的一种审视,也是一种期待。

  中国新闻周刊:有营养学者提出,根据国际经验,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间的阶段,是居民膳食结构发生迅速变化的关键时期,很多与营养有关的慢性疾病都容易出现在这一阶段,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于长江:这种仅仅基于收入水平而忽略社会文化因素的衡量标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具有参考意义。不管怎样,如果我们假设它确实反映了某种规律的话,那么我们所要努力做到的,就是突破和超越这个现有的“国际经验”,实现一种“身心健康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一种新的、良性的“国际经验”。

  这一方面要依靠我们清醒的科学态度,技术手段和制度创新,同时要依靠中国几千年丰厚的传统文化所提供的各种养生之道,从精神文化、修养和习俗的层次,调整人们的身心状态和生活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医、佛、道等思想与实践,一直被认为是非常有利于建立健康人生和社会的文化传统,这种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应该成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法宝之一。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第202期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