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虎“留学”南非:野化还是“商化”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2日08:42 人民网 |
赵永新 在众多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记者的“立体”目送下,两只年仅6个月的华南虎幼崽——“虎伍茨”和“麦当娜”,被关在铁笼里,沿着它们的榜样——“国泰”和“希望”的足迹,于10月29日“坐”上飞机,开始了耗资不菲的南非“留学”之路。 不幸的我无缘目睹这一盛大的送别仪式,但还是通过媒体的报道知道了:这是继去年另外两只华南虎幼崽被送到南非之后的又一次跨国行动,其目的据说是到南非“学习”野外生存的本领,野化成功后再“重引进”——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回归祖国,从而拯救极度濒危的华南虎。还是策划这一跨国行动的英国“拯救中国虎”国际联合会负责人全莉女士自己说得好:通过这样一次史无前例的野放工程,给予华南虎一个生存的机会。 其实,关于野生动物野化,在我国已经不是什么新闻:北有在新疆进行的普氏野马野化、中有在江苏盐城等地开展的麋鹿野化、南有在海南岛所做的坡鹿野化。其中,普氏野马和麋鹿本来在我国早已绝种,是先从国外的动物园或保护区“引渡”回国内的原生地,适应了当地环境并繁衍后代之后,再放归自然的。 上述已取得了或大或小的进展的动物野化活动,都是在它们本来的原生地进行的。为什么唯独中国的特有虎种——华南虎(好象是全女士为突出华南虎的这一特征,独创了“中国虎”这一新名词),要离开自己土生土长的华南老家,不惜豪费巨资,远涉重洋,到地球另一端的南非热带草原进行野化? 综合全女士和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陆军先生的解释,原因有三:一是中国人口太多,找不出野化华南虎的地方;二是中国的野生动物“几乎都是濒危动物”,不能为华南虎提供足够的食物,而南非有充足的野生动物可供捕食;三是中国没有掌握“猫科动物”野化的技术和方法,而南非则有全世界“顶尖”的人员和经验。 真是这样吗?据我所掌握的资料,好象并非如此—— 先说野化地。陆先生说“一只华南虎需要15平方公里”才能满足野化需求,全女士说是“20—30平方公里”——总之是要很大的地盘。但新华社却报道说,从2003年11月到2004年5月,中外专家组经过先后3次对国内7个候选点的实地考察,向国家林业局推荐了江西资溪和湖南浏阳两处地点作为华南虎野外放归试验区的项目地点。这两个项目地点面积都在百平方公里以上,山多林多野生动物多,无论从环境、气候、食物等哪个方面考虑,都是华南虎野化的理想之地。其中的资溪县还处于华南虎原分布区的中心地带,上世纪70年代末期尚有华南虎的记载。 再来看供华南虎捕食的野生动物。姑且不论陆副研究员怎么得出的中国的野生动物“几乎都是濒危动物”的判断,也不去评全女士何以知道华南虎喜欢吃“那么稀有”的梅花鹿的,单说华南虎的食物,无非是野猪、野兔、野鸡之类吧?而这些东西,近年来在我国不但没有“濒危”,而且还都呈增长势头——时常见诸报端的“野猪成灾”的报道,就是一个“事实胜于雄辩”的证明。 再说“野化猫科动物”的技术和人员。据孤陋寡闻的我的了解,非洲保护野生动物的方法,是把野生动物的密集区圈围起来加以保护,而不是把关在动物园里的野生动物放到自然界去野化——即使有濒危的“猫科动物”需要野化,最初的工作人员者也是从欧美等发达国家去开展的,而非非洲土著人的发明。的确,中国的确缺乏野化“猫科动物”的人员和技术,但别忘了这样一个事实:在普氏野马、麋鹿、坡鹿野化之前,中国不也是缺乏相关人员和技术吗?而这些动物的野化,主要是由国内科研人员来开展的。而在全女士开展跨国行动之前,南非哪来的华南虎,又哪来野化华南虎的人员和经验?退一步说,南非的野生动物工作者可以把野化“猫科动物”的经验用在华南虎身上,我国的同人为什么就不能把野化野马、麋鹿、坡鹿的经验,加以调整后野化华南虎呢?!华南虎本是祖祖辈辈生长在华南亚洲温带——亚热带气候的山林中的,而南非是典型的热带草原,却山少林多炎热,虽是狮子的故乡,却并非华南虎的乐土。即使是经过数年训练,华南虎能够适应,但适应之后呢?按照全女士的计划,野化成功后回到它们的故乡后,岂不是又要重新“适应”? 普通百姓都知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古人尚且明白,淮南又大又甜的橘子到淮北后就会变异成又小又酸的枳,策划如此庞大的跨洲(岂止是跨国)、跨气候带“留学”行动的全女士和陆副研究员们,不会连这个基本的常识都不懂吧? 然而,自幼喜欢“猫科动物”的全女士,还是置国内专家的质疑于不顾,克服重重困难,捐出自己多年积蓄的十几万美元,在伦敦设立了“英国拯救中国虎国际基金”,其丈夫也在她的执着精神的感召下,出“巨资”在南非购买了300多平方公里的“虎谷”(按全女士的说法,其实不过是17个破产的牧场),在去年挟两只华南虎“留学”南非后,今秋又带出了“第二梯队”——据说还要继续带出第三、第四梯队。 据称,先期“留学”的“国泰”和“希望”,经过半年的野外训练,已经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先是在今年7月捕杀了一只野羚羊,后又在两岁半的年纪奇迹般地提前“发情”(而动物园里的华南虎至少要等到3岁以后才能情窦初开)。 这样“惊人的进步”,只有能“用老虎彼此之间打招呼的方式跟小老虎进行交流”而且敢于和老虎“合影留念”的全女士才可以亲见,远离非洲大陆的我辈,是没有眼福了——只能从幸运的全女士激动人心的描述中去想象、分享了——“距离产生美”的名言,遭遇“留学”非洲的华南虎之后,恐怕要进行修正了。 当然,全女士和陆副研究员们的宏伟目标,并不仅止于华南虎的野化——其更为重大的意义,是要开创一种国内所没有的“中国虎”保护模式。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模式呢?据陆副研究员介绍,中国虎保护模式的目标,“就是通过把南非野生动物和生态旅游管理经验与中国本土的野生动植物和独一无二的中国文化遗产相结合,去建立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生态旅游的机会,并最终拯救濒临灭绝的中国虎。” 而按照全女士的美妙设想,在把野化成功的华南虎“重引”回“中国的虎先锋保留地”、建立中国虎模式之后,“使投资人受益,使老百姓受益,因为它会创造很多就业机会,游人会源源不断地来……” 这真是一种伟大无比、充满智慧和想象力的“拯救中国虎“模式!这一跨国“留学”行动的真义,究竟是要把极度濒危的华南虎野化,还是要使其“商化”呢?相信读者朋友自会做出判断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