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加息,国人反应为何如此强烈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2日09:07 南方都市报

  经济人之易宪容专栏

  在市场体制中,利息变化本是件平常事,但10月28日晚上央行加息的消息甫一公布,立刻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反应——媒体纷纷把这则消息作为头条新闻,无论政府、企业还是一般民众,无论市场还是机构,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人们对此次央行加息都反应强烈。不就加0.27厘的息吗,为何在国内外引起如此轩然大波?是民众反应过度吗?是市场反应过度吗?早些年欧美一次又一次加息,人家习以为常得很。我们反应如此迥然不同,何也?我觉得有这样几个因素。

  首先,这次加息是中国9年来第一次加息,也是中国较为成熟的市场条件下第一次加息。9年前,中国经济刚刚从计划中走出,政府那时的加息政策往往都是计划性的。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对利率的变化都不敏感。特别是个人,没什么金融资产、实质资产,不论是不是计划性调整,利率的变化对个人的影响都不太大。而这次不同,目前中国经济基本上处于市场之中,既然利率是市场资金的价格,利率的变化必然会影响每一个人或每一个企业的利益。特别是近10年来个人财富成倍增长,利率的变化必然有切肤之感。企业或个人出于对自己利益的关注,利率一变化自然会有强烈反应,尤其在市场条件下第一次碰到这种尝试,更是如此。

  其次,尽管这次加息幅度不大,看上去对存款人或贷款人收益的影响都是十分微小的。比如,0.27厘的加息成本与房地产公司实际成本及利润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国人对这次加息的反应,应该放在政府的宏观政策方式转变上,即由以往行政方式改变为市场化方式。至于这点,只要看看这几个月政府领导人的讲话,看看政府推出的一系列政策,如股市的市场询价制度、土地价格机制等,就可以得出答案。这表明政府将要摒弃以往行政管制的方式,这种转变必然会触及到经济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利益,岂能不引起国人更多的关注?

  再次,这次加息也向利率市场化迈出了重要一步。以往管制下的利率不是随着国内经济增长而上升,反之一直处于下降通道上、处于利率最低水平上。因此,国内利率市场化,国内利率必然会由下降通道转变为上升周期。而且,利率水平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国内金融资源投向的大变化,引起国内产业结构的缓慢调整。因此,一些企业与个人一定会关注这种变化趋势可能对他们的影响。

  还有,这次央行加息增加了国内民众对金融市场与利率的风险意识。可以说,目前的房地产热,特别是大中城市的房地产热都是与民众的利率风险意识薄弱有关。近年来,国内房地产个人消费信贷成长几十倍,个人住房贷款近2万亿,何也?80%的国人在信贷消费时,根本没有考虑利率风险,他们总认为购房时的利率是不会变动的。购房时,房产商以最低利率平均数告诉购房者每月要还贷款多少,不少人一看这个数觉得自己有能力来还贷,因此也就进入房地产市场。如果开发商及银行把利率风险考虑在内,情况也就完全不同了。可以说,近几年来在个人住房贷款上,由于民众利率风险意识弱或知识不足,房地产开发商与贷款银行利用民众对利率风险知识的不足,合谋推动民众大量进入房地产市场,拔高了民众对住房的有效需求。

  最近,有研究表明,上海个人负债率高达155%,北京个人负债率达122%,高于美国2003年133%的个人负债率,这些都与民众对利率风险不清楚有关。而这次央行加息让民众开始意识到这种利率风险。特别是对于那些潜在购房者来说,不仅要关注当前利率风险,更要关注今后的利率趋势。目前利率在变、正处于上升周期,潜在的购房者岂能不关注这次央行加息?

  加息房价会下跌,这是市场的基本逻辑,也是一种趋势。很简单,利率一变化,处于最低利率时期的利率水平必然会进入上升周期,而且对于10年、20年甚至30年的贷款来说,利息上升更是毫无疑问的。既然利率会进入上升周期,那么民众购房会考虑这种利率风险,购房需求也会下降,而需求下降,房价自然下跌,只不过不会立即表现出来。

  其实,央行加息之所以引起国内外如此巨大的反响,一言概之,在于国内经济可能由此出现大的转折。如何来把握这个机会,这是国内外都十分关注的事情。

  本期专栏作者介绍

  易宪容: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 刘洪波:《长江日报》评论员 薛涌:本报驻美特约评论员

  本版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美国总统大选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拉登最新录像曝光
阿拉法特病情严重
央行9年来首次加息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中国足球改革风暴
万张精彩家装美图欣赏
购房装修答疑集锦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