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文物考古业的娱乐性——打开棺椁空荡荡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3日05:05 人民网

  姜泓冰

  媒体时代,文物考古业真是越来越有娱乐性

  如果说聚焦考古发掘水落石出一刻的现场直播靠的是“碰”,是不可预期的;那么,直播并“再次发现”一直就在那儿的敦煌,已然是将文物保护娱乐化的有意策划

  偶然看到电视台预告直播敦煌节目时,吃了一惊。既是直播,又名曰“敦煌再发现”,且广告词里宣告将奉献给观众“敦煌考古的重大新发现”,岂不值得期待乎?

  那也真是一档趣味、好看的节目。在记者和专家近距离拍摄和评点下,敦煌石窟众多美丽的壁画、雕塑一一亮相,似一顿丰盛宴席,让我们对于敦煌壁画之美、敦煌历史变迁和研究发现、保护技术进步等等,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而直播节目主持人更可以享受极少数专家才有的特权,走进从未向游人开放的10多座石窟,近距离直观甚至碰触到敦煌壁画,更让我辈艳羡不已。只是,除此之外,并未看出多少事先张扬的“敦煌北区重大考古成果”。而要了解上述知识,完全可以用收集有关材料、潜心制作专题片的形式来完成,何必一定直播?除了最大限度满足了公众对于神秘敦煌、对于“不开放”洞窟壁画的窥探欲,也极大地调动了我们的想象力、注意力和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之外,似乎并没有更多新闻性,可以当得上“直播”和“再发现”的壮举。

  如是一想,就觉得这档直播有了一点炒作的嫌疑。虽然主办者一直强调这是在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有关规定的前提下“踩着钢丝过河”之举,但看到上百名直播工作人员排队入洞窟参观的照片,则让人心存疑惑与担忧———既是“踩钢丝”,谁能保证自己不会“失足”?如有万一,受伤的不是普通人,而是一再强调其脆弱、不可再生的敦煌文物。

  随即,也从部分媒体中看到专家的不同意见。不过,再多的争议,再有“用力过度”的感受,都已是在直播过后、热闹散场之时了。

  媒体时代,文物考古业真是越来越有娱乐性了。

  不禁想起当初埃及金字塔密室和北京老山汉墓等考古发掘的电视直播。几乎每一次被事先张扬、炒作渲染得十分轰动的考古发掘,都更像是先祖与我们开的一次玩笑。顶着“重大发现”的名号,早早大做广告,吸引了无数眼球,等待、注视了几个小时之后,才被告知谜底:胡夫金字塔密室石门背后,不过是另一道石壁;小心翼翼搬出的汉家棺椁,里面是一片空空荡荡———主人明明早被盗墓者拖到墓室之外了嘛。

  如果说聚焦考古发掘水落石出一刻的现场直播靠的是“碰”,是不可预期的;那么忽而直播并“再发现”一直就在那儿的敦煌,已然是将文物保护娱乐化,将历史遗产更多地视为“人文资源”,明白宣扬其卖点、追求轰动效应的有意策划。

  每一回这样的举动,当然也能部分实现“提高观众对文物保护的知识和意识”的目的,但同时所带来的,则是面对文物考古时的功利心态:新闻界动辄宣告“考古重大发现”,一座普通宋墓被讹成“疑似秦桧墓”,记者的娱乐化心态显而易见,说是秦桧,才有人注意;用了“疑似”,还怕谁质疑?一向严谨科学的考古工作,也因而有了大胆设想和有意表演的意味。

  不必总说某地政府与老百姓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吧?能让知识分子阶层清醒自觉地做到少用人文“资源”,不拿它找卖点、求轰动,已是不易。

  《华东新闻》 (2004年11月03日 第二版)-《人民日报-华东新闻》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