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新闻发现学”质疑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3日11:11 人民网

  阳子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系彭菊华教授撰写的《新闻发现学引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据说是新闻学界第一本将“新闻发现”研究成“学”的专著。最近抽空阅读该书,想从中获取一些有用的知识,但读后,“发现”其中有太多的问题值得商榷,现择要列出其中几点。一,“新闻发现学”,是否名实相符?

  凡称之为“学”者,必须有明确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和目的;有该学科明晰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有其独具的理论体系等等。然而,通读该书,从头至尾,连什么是“新闻发现学”这一基本概念也没有。

  一般而言,在一本书的“总论”、“绪论”中,应论述这一学科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目的、意义等等。但是,该书的总论(即第一章)是“从发现新闻到新闻发现”,谈了两个问题:一、新闻系于“发现”;二、新闻属于“发现”。须知:“新闻发现”作为记者的一种重要的能力,与“新闻发现学”作为一门专门学问是两回事。书名既为《新闻发现学》,可只字不谈“新闻发现学”,而只谈“新闻发现”,不知“总论”与书名有何关系?

  同时,该书的“本论”共9章,无法构成一个内在关联、逻辑严密的整体。明明书中说了“新闻的发现,历来是新闻采访学研究的一个问题”(序),那么,这个问题,为什么在“新闻采访学”中,又可以独立成“学”?我以为,将某一问题的研究,动辄称之为“学”,这在学术上是欠严肃的。二、全书有太多的文字游离于“新闻发现”之外

  说句大实话,我读《新闻发现学》这一30万字的大部头所得到的,还比不上我读南振中先生关于“新闻发现”两篇短文所得到的多(见《新闻战线》2004年7、8期)。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书中太多的水分和泡沫。

  先看“章”的标题:“第7章:线索规则和细节原理;第8章:报道选题与新闻点子;第9章:新闻普查与新闻策划;第10章:新闻创新与新闻的创新。”。

  再看看具体的论述,就会更加觉得,书中的许多文字完全游离于“新闻发现”之外。例如:眼尖手快抓“活鱼”;“盘马弯弓射大雕”等等。按照一般的常识,每提出一个问题,或一个新的命题,总要围绕中心主题把意思说清楚,尤其是甲和乙之间内在的关联,相互之间的作用和影响。如被称为新意迭出的“叙言新闻”“潜在新闻”一节(第105——117页),用了13个页码的篇幅进行解释,但就是看不到最想知道的:

  它们与“新闻发现”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书中有太多与“新闻发现”无关的孤立而冗长的叙述。三、文白夹杂的语言,生涩不通,错误太多

  在语言表述上,该书使用了大量文白夹杂的句式来叙说自己的“见解”。常常是:一句之中,前半句是白话,后半句是文言;一段之中,一半是白话,一半是文言。这种半文半白的语言,在白话文兴起之后,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可在该书中却是主要的行文方式。但无论如何,使用正确、让人读懂,是最起码的标准。下面,请看书中的一段原话:

  第74页的一段话:穆青在1990年3月写的一篇文章《宣传先进人物是记者的职责》中讲得更为明确:“”。旨哉斯言。

  本来用白话说得好好的,突然来了句“旨哉斯言”,不知是什么意思,于是去翻《辞源》之类的工具书,得知,“旨”是一个名词,有美味、意义、意见等意思,在感叹句中,赞美或否定什么,应用形容词,如“郁郁乎文哉”,“大哉言矣”等等,未见用名词来赞美的。在《新闻发现学引论》中,诸如此类文白相杂而又文义难明、文法不通的地方,还有很多。四、理论抽象,以偏概全,违背常识

  序言中说:该书“做了大量的理论抽象和理论概括工作”,的确,书中抽象的话不少,但有些“理论抽象”到底是否正确,还值得怀疑。例如:

  第3页:“从某种意义上讲,世界及其一切事物都是发现出来的,所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皆因了发现。新闻传播全然如此。”

  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你发现不发现,它都存在,更不会因为你没有发现,它就没有了。可到了彭菊华教授的“理论抽象”中,却有了新的见解——“世界及其一切事物都是发现出来的”。意思是说,你没有发现,“世界及其一切事物”就不会出来。又说“新闻传播全然如此”,那么,“新闻传播”中的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是在哪个地方发现的?众所周知,严密、正确,是理论抽象的起码条件,不然,就是谬论。

  原载《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8日 第7版《人文阅读》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