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反恐还是标本兼治 国际反恐选择哪条道路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3日16:47 新华网 |
“9·11”事件以来,国际社会作出种种反恐努力。美国尤其大力推进单边反恐进程,但其效果令人沮丧:西亚、南亚、东南亚、中亚、高加索地区以及俄罗斯、非洲等地,恐怖主义愈演愈烈,世界变得更加动荡不安。美国总统选战目前正处于胶着状态,国际反恐前途依然充满变数。 国际社会在反恐问题上一直存在不同的思路,在恐怖主义的根源问题、反恐主导权问题、反恐形式问题等方面,形成多角度的思辨。究竟应该选择哪种思路,笔者希望在这里加以讨论。 联合国主导还是美国主导 事实证明,国际反恐形势发展迫切要求进一步强化联合国的主导作用和权威地位。在联合国的框架内展开全面合作,加强和完善国际法律体系建设;客观、公正、准确地统一制定反恐合作规则,制定和发布正式文件规范和约束恐怖主义、恐怖组织和恐怖分子的定义与界定标准。要继续大力倡导双边和多边合作,推动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法制化。联合国主导国际反恐合作有利于保持各国利益的平衡,进而促进和加强合作。 军事反恐还是标本兼治 恐怖主义是一种非传统安全挑战,单纯用军事手段反恐,有点大炮打蚊子的味道。国际恐怖主义是个体国家内部复杂矛盾的反映,必须从政治、经济、教育、国际援助和军火贸易控制等方面展开立体合作,通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谋求社会公正、提高社会教育水平等途径手段逐渐消除导致恐怖主义产生的土壤。在这一点上,美国和联合国、欧洲盟国之间存在严重分歧,欧洲国家更加强调在反恐合作中的执法合作和综合治理,反对单纯的军事反恐。此外,当下发达国家要担负起对参与反恐合作的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使命,加大支持力度。发达国家必须在遵循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的前提下,从技术和资金上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反恐合作援助,加强其反恐设施,训练其反恐力量,而不要附带任何先决条件。 文明冲突还是机遇共享 国际反恐合作中的宗教和民族因素不容忽视。部分恐怖活动产生于宗教压迫、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压迫和种族歧视。但从源头上追究恐怖主义的产生,并不代表把反恐合作针对某种民族、宗教或文明本身。人为制造“文明冲突假象”将激发广泛的对立和反感情绪,将为恐怖组织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和土壤。只有平等、互利才能共享机遇,战胜挑战。要争取各种有影响力的非政府组织(包括宗教机构)参与其中,削弱和打击极端主义的影响。 统一标准还是“双重标准” 个别国家对恐怖主义的实用主义政策(包括双重标准)长期以来就是催生国际恐怖主义的重要根源。在定义恐怖主义方面实行“双重标准”,偏离反恐轨道,背离反恐初衷,导致今天恐怖活动愈演愈烈。伊拉克战争就是典型案例。国际反恐既要针对个体恐怖活动,同时也要针对一国对他国、强权对弱国的“国家恐怖、集体恐怖”行径。 短期斗争还是长期准备 恐怖主义并非始于“9·11”以后,联合国和国际社会也并非在这之后才展开合作反恐。伴随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恐怖主义活动也出现许多新的发展态势。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恐怖活动如虎添翼。从“9·11”恐怖袭击到西班牙“3·11”爆炸案,国际恐怖主义的政治目的空前明显,各国大选、世界性盛会等都可能成为其打击的目标。所以,国际社会的反恐斗争是长期而艰巨的。 从目前趋势看,美国保守人士的“反恐”政策不会改变,其影响力也不可低估。虽然美国国内在高度戒备的情况下,恐怖事件有所减少,但美国民众长期生活在这样高度紧张和防范的社会里,很难想象会容忍自己的民主、自由权利被长久地压制或侵犯。如果以反恐为旗号,借机实施新保守主义者多年来鼓噪的“宏图大略”,那么从中赚取巨额利润的永远是一小撮人。正如一些开明的美国专家指出的,这就不仅仅是单个国家的困惑和无奈,而是整个世界和整个文明社会的悲哀了。杨鸿玺(作者是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学者。)(-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