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聚焦中医药:让中医药走向世界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4日09:27 人民网

  记者 王淑军

  让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呼声持续多年,有成绩,但总体步履维艰。原因何在?对此,中华中医药学会博士学术研究分会主任委员、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博士生导师仝小林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让中医药走向世界,首先要——让世界认识中医药。

  传统中医药术语转化为现代语言的工作滞后,科普力量薄弱,以及中医药的精华梳理不够、浓缩不够,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两大障碍。

  今年早些时候,仝小林教授去南非讲学,一个黑人医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他说他很想了解中医,可是一打开有关的英文网站,除了阴阳五行,就是脏腑、气化、经络,很难看得下去,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从头学到尾。有没有这样一种教材:能够让我花半个小时,就能够了解中医学的核心思想;有没有这种可能:经过短时间的培训,就可以掌握中医药的基本运用?对此,仝小林感慨多多,记者与他的交谈由此展开。

  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这位外国友人提出了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您认为这一问题说明了什么?

  仝小林:外国友人的这种需求反映了我们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换句话说,这也暴露了中医药为什么走出国门步履维艰的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把传统中医药术语转化为现代语言的工作滞后,科普力量薄弱;二是中医药的精华梳理不够、浓缩不够,呈现给世界的不是金子,而是金矿;不是美玉,而是璞玉。

  目前看,中医药科普确实不够,你认为有效的科普工作如何做?

  仝小林:科普有两点亟待解决:一是要请权威的中医药学“大家”来写科普,这种科普才具有权威性。当前的科普书,质量高的少,由国家中医药权威机构组织编写的少,由“大家”亲自执笔写的更少,多数只是挂名而已。其实,越是深奥的学问越要“大家”的大手笔来写,因为他们站得高,看得远,能够宏观地把握全局,能够高屋建瓴,能够由博返约。现代自然科学的最高成就,往往都是由最权威的科学家来写科普。最近,杨振宁教授亲自给清华大学物理系一年级学生讲基础物理,正是名师垂教的楷模。中医药学的权威教授们也应当“亲自出马”写科普、讲科普。

  二是中医药和所有的现代自然科学有所不同,它的科普难度更大。那是因为中医药专业术语难懂,这已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瓶颈。所以,中医药传统语言的现代转化就成为当务之急!这项巨大的工程,需要由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牵头、立项,委托给专业学会和高校等机构组织有关专家来集体完成。

  梳理中医药的精华,应主要侧重什么?如何看中医和中药的关系?

  仝小林:中医药书籍“汗牛充栋”;历史上中医药门派林立,各家学说很多;中医药方剂几十万个;近几十年,中医药成果也是层出不穷。究竟把哪些历史介绍给世界?究竟把哪些理念介绍给世界?究竟把哪些成果介绍给世界?究竟把哪些药方介绍给世界?需要梳理。我们呈现给世界的应当是精品中的精品,是镶嵌好钻石的戒指,而不是尚未加工的钻石!

  世界上曾经有过许多传统医学,但是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绝大部分都消亡了。中医药学之所以在现代医学如此发达的今天,不但没有消亡,反而大有走向世界的态势,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医药学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换句话说,就是中药和方剂的使用不是基于现代药理,而是根据传统的中医理论。因此,中医药要走向世界,也必须以医带药。只有这样,才能打出品牌,才能有别于其他非中医药的保健品和药品。

  梳理的过程中,还应着眼于中医药国际化的需要。应注意哪些实际问题?

  仝小林:中医药走向世界,绝不仅仅是中医药行业自己的事,它应该成为国家行为,是一个整体工程。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就此问题组织专家进行专题研究,有效整合各方面资源,宏观调控,做好顶层设计。

  近些年,国家已经在着手研究中医药走向国际市场的大政方针,但许多问题还有待于研究的深入。比如,如何以科普的形式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医药独特的健康理念?如何在走向国际的过程中把中医和中药有机的结合起来?如何以医带药打造中医药的品牌?中医药保健品走向国际,与其他国家的如安利等保健品相比有何特色?如何针对不同种族的不同人群开发针对性更强的保健品和药品?如何有效地利用当地的销售网络和销售模式推广中医药?如何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开发利用当地药物资源?如何利用中医药卫星网对世界各国的中医师和中药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如何有效地进行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如何有效地利用各国对中医药的政策和法规,争取中医药推介方面的更大空间等等。应由国家决策部门立专项进行专题研究。

  中医药学就是既具独特性、独创性,同时又对推进现代人的健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一门实用学科。先进的医学思想和健康理念、疾病治疗观是它的优势所在

  要让世界认识中医药,首先自己要搞清楚我们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相比有何优势?你认为这个优势是什么?

  仝小林:如果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是强调事物的独特性和独创性;而世界是不是接受它,则主要取决于它对现实社会的价值。中医药学就是既具独特性、独创性,同时又对推进现代人的健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一门实用学科。中医药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一、先进的医学思想

  生态大系统医学思想:一是强调空间的关联性。即把在同一个人身上所患的若干种疾病联系起来,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再把疾病回放到人的身上,看病与人(遗传、性格、心理、生活习惯等)的相互关联;再把人回放到环境之中,看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工作环境、经济环境、教育环境等的相互关联。二是强调时间的连续性。即疾病有其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在诊断疾病现时状态的同时,要了解疾病的过去和推测疾病的未来。

  个体化医学思想:在关注疾病的共性的同时,更强调相同疾病的个体差异性;强调治疗上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量体裁衣”、恰到好处;强调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治疗。

  未病医学思想:就是在疾病尚未形成的阶段(未病)即采取干预措施,在疾病已经形成的阶段防止其演变和发展。

  二、先进的健康理念和疾病治疗观

  中医认为,健康就是平衡。平衡包括心和身的平衡。衡量健康程度的尺度是:调衡的能力。包括心理承受能力、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疾病就是失衡。失衡的隐性状态叫“未病”;失衡的显性状态叫“已病”。

  凡是可以用来帮助机体调衡的物质或手段统统可以称之为“药”,它包括体内之药和体外之药。药存在于体内。人体自身存在着修复和调衡的能力及物质,这种物质中医称之为“体内大药”。中医正是利用具有某些偏性的植物、动物、矿物等体外之药,来调动人体自身的修复和调衡能力,从而纠正人体之偏态、偏性。

  中医诊病的方法是“观象”。即不打开黑箱,从疾病的内在变化的外在表象之中,获取诊断的信息。其基本诊察手段是望、闻、问、切。

  中医治病的基本思维方式是取类比象。即利用自然界的许多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相杀、相恶的规律来思索疾病的调理办法。比如自然界中,寒需要热来驱散,那么,人体如果表现为怕冷、手脚冰凉的寒象时,就可以用热药来调整。

  中医治疗的最终目的是纠正失衡状态。中医治疗的方法是利用各种手段或药物,来调动、加强人体自身的调衡和修复能力。

  由上观之,中医学的许多基本理念、基本思想、诊病方式、治疗目的和手段,均与现代医学的认识明显不同,这是让世界认识中医药的重要而核心的部分。

  《人民日报》 (2004年11月04日 第十五版)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美国总统大选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拉登最新录像曝光
阿拉法特病情严重
央行9年来首次加息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中国足球改革风暴
万张精彩家装美图欣赏
购房装修答疑集锦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