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大连:居家养老对接再就业实现双赢(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4日10:04 人民网
  人民网大连视窗记者 王科 赵君
大连:居家养老对接再就业实现双赢(图)
  10月21日,辽宁省发展养老产业工作会议在大连召开,国家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辽宁省政府常务副省长许卫国,和来自全国13个省市、辽宁省14个市的代表,参观了大连养老产业的部分典型,其中大连市沙河口区的居家养老院受到了各位参观者的格外关注。国家民政部李学举部长就大连沙河口区的居家养老院专门做出批示:“大连的经验值得重视。”

  2002年9月,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出现了一个崭新的社区养老模式——居家养老院,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这一崭新的养老模式是由大连市沙河口区民权街道(现为中山公园街道)首创的。经过两年的发展,居家养老院已经由始创初期的13户17位孤寡老人,发展到遍及大连市的100多个社区近2000户,同时为大龄下岗女工提供了2000多个就业岗位,有效地实现了养老与再就业双赢。

  花小钱,办大事,“家庭养老院”一举两得

  “别脱鞋了,赶紧进来。”孤寡老人范玉荣大娘的一句话,给我们出了个不大不小的难题,无奈盛情难却,我们只好穿着鞋踮脚踩在了她家锃名瓦亮的地板上,走进老人家中,一块“家庭养老院”的牌匾首先映入眼帘;环顾四周,没有丝毫杂乱的感觉,屋里简单的几件家具虽然“上了岁数”,却一尘不染;一块印有“‘居家养老’民权地区慈善会赞助”字样的被单铺在了老人的床上……

  “过去家哪有这个样子,”85岁的范大娘盘腿坐在床上感叹道。“我每月就靠政府给的300多元保障金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不说,每天都要自己洗衣、买菜、做饭、看病的,这人老了,身子骨也不灵便了,家里乱糟糟的。”

  “没想到了这把年纪开始享福了。”老人挽着旁边的一名中年妇女笑呵呵的说,“她叫孙吉花,是我的养护员,每天帮我收拾收拾家,中午和晚上帮我做两顿饭,没事和我聊聊天,有时候我身体不好,她就领我到医院,人家都说我自己住养老院里了。”

  居家养老院,就是利用老人现有的住房和社区大龄下岗女工这一劳动力资源,把养老服务送到老人家里,老人不出门就可以享受到清扫卫生、做饭、洗衣服、康复医疗等专业化的护理照顾。“街道创办家庭养老院源于一个动人的故事,”大连市沙河口区民权街道副主任蔡晶说,“当时,街道有一位孤寡老人叫马汝琴,晚年生活一直由居委会照顾。弥留之际把我们街道和居委会干部找到跟前,要把自己一生的积蓄5000元钱交给居委会干部,老人说:‘十几年来你们像女儿一样照顾我,我才能活到84岁,这钱是我的一点心意。’居委会干部婉言谢绝,老人又说:‘你们不收,就留给需要帮助的人吧。’老人的遗言提醒了我们,辖区内有许多像马汝琴一样的特困老人需要照顾,单靠居委会干部照顾,不仅人员不够而且街道社区的许多工作都不能开展,另外,辖区内还有很多大龄下岗女工找不到工作。我们就把这两个困难群体结合起来,让这些下岗女工们代替居委会干部照顾这些老人,街道每月给予一定的补贴,既使老人的生活有人照顾,又解决了下岗女工的就业问题。”随后,街道开始对辖区的老人和下岗职工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民权街道建立了一个慈善基金会,68个驻区单位参加,区政府也投资5万元,一个月共募集资金15.8万元。他们组织一部分大龄下岗女工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2002年9月,大连市沙河口区民权街道居家养老院正式成立。辖区内13户、17位80岁以上的特困孤寡老人成为首批居家养老院成员;经过街道统一培训的13名女工成为首批养护员,上门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

  “如果建社会养老院,投入太大,‘家庭养老院’是个群众自己帮自己、穷帮穷的办法。我们沙河口区低收入者较多,我们把下岗职工组织起来帮助那些更困难的人,一举两得。那些低保对象,如果没有工作,政府每人要给他们每月200多元的保障金。现在雇用她们做养护员,每人每月得到工资300元,就能使他们离开低保队伍,这等于政府只花了百八十元的小钱,就给他们买了岗位,使她们实现了再就业。同时,家庭养老院还满足了老人不愿到福利院养老的要求。这是典型的‘花小钱办大事’、‘少花钱多办事’。”沙河口区区长卢林对这种养老制度竖起了大拇指。

  “家庭养老院”让“被遗忘的的角落”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沙河口区政府真的解决了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大连市民政局民政局社会事务和福利处处长杨福彬说道,“孤老一共有三种;无子女,无生活保障,无劳动能力的我们称为‘三无’孤老,两个老人中一个有退休金,另一个无退休金我们称为‘退休孤老’,当‘退休孤老’中有退休金的老人去世后,剩下的另一个老人便成为了‘遗属孤老’。”

  按照国家政策,“三无孤老”可以免费住进养老院。可是由于这些孤老一方面在家里住习惯了,不愿意到养老院住,另一方面,如果住进养老院,自己的房子需要上交,老人的一些亲属也未必答应,所以这些老人中很大一部分还是在家里养老。这时,所属街道就有义务来承担老人的养老问题。

  “每年街道在这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赡养这些‘三无孤老’,可是毕竟精力有限,老人身边不能常有人照顾,所以有时候老人还发发牢骚,街道对于这些问题确实比较头疼”,民权街道副主任蔡晶说。“现在,这些老人在家里总有人照顾,我们街道的一块心病也除了。”

  据了解,大连市共有孤寡老人2000人左右,“遗属孤老”和“退休孤老”就占到了其中的75%,由于他们在养老政策上处于一种“边缘状态”,所以最容易被忽视。沙河口区推行的“家庭养老院”,恰恰解决了这些老人的养老问题。因为按照新政策,只要是孤老群体,都可以享受由政府买单的免费养老服务。实际上,推行“家庭养老院”使得那些“被遗忘的角落”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

  在“家庭养老院”里,老人与养护员之间都产生了浓厚的感情。90岁的崔玉海和82岁的姜玉华两位老人无儿无女,是首批居家养老院成员。参观者问:“您二老觉得现在生活得怎么样啊?”姜玉华老人高兴地说:“感觉可好了,养护员特别耐心周到地照顾我们,做饭做菜都可好吃了,还给我们收拾卫生,家里的一切活都是养护员帮我们干的。我和老伴无儿无女,以前很担心没有女儿照顾,现在我们一点也不愁。没想到我们无儿无女也能度过这么幸福快乐的晚年。”二老的养护员叫刘文玲,1999年下岗后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2002年成为街道首批养护员,她说:“我每天早晨七点多就过来给老人们做早饭,家里的大事小事我都干,与大爷大妈都有了感情,大妈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大妈。每天和大妈大爷聊聊天,心情也非常好。大爷大妈休息的时候我还可以回家干点家务,两不耽误,每个月还有300元收入,对这个工作非常满意。”

  “家庭养老院”让大龄失业女工走上再就业之路

  “如果没有‘家庭养老院’,我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找到工作。”今年46岁的刘松梅以前市大连一家蔬菜公司的员工,几年前在单位下了岗。

  “像我们这样的年龄,上哪去找工作啊。一是年龄大,二是没有什么工作技能,可是又不能不找工作,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都等着我们养活呢。”刘松梅下岗后,努力的找过几次工作,可是都因为年龄和技能问题,被拒之门外,生活非常困难,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去年的9月份。

  “有一天,街道找到我,问我想不想做养护员,照料我楼上的张大爷,政府每月给300块钱,当时一听说有钱赚,自己也没多想,就答应了。”从此,刘松梅成为了楼上张大爷的养护员。

  “刚开始干的时候,十分不习惯,因为以前从来没干过这种活,也不知道怎么干,大家都是楼上楼下的邻居,一旦照顾不好怎么办,心里挺有压力的。”实际上,这些都不是刘松梅面临的最大难题。“当时一到老人家,就能闻到一股刺鼻的臭味,原来老人大小便失禁,天天尿裤子。虽然一开始觉得脏,可自己也得硬着头皮干。”利索了一辈子的刘松梅,进门就撸起了袖子。

  “一开始老人怕丢人,不让洗裤子,当时我也没听他的,自己干起来了,没想到这一干就是一年。”开窗户,扫地,洗衣服,做饭……一年来,只要来到老人家里,刘松梅的工作就按照程序开始了。“当时老人说,你也不嫌我脏,我跟他讲,我父母过世了,我就伺候你,把你当我爹,老人感动的拽着我的手说,咱俩有缘啊。”就这样,刘松梅和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去年过春节,老人拿出二百块钱,非要给刘松梅做压岁钱,刘松梅推托不了,最后给老人买了件毛衣,一次刘松梅开玩笑的和老人说她要走了,老人竟然伤心的哭了……

  在每一个“家庭养老院”里,都发生过很多感人的故事,2002年9月在民权街道进行“家庭养老院”建设试点,13名经过专业培训、筛选和身体检查的失业大龄享受“低保”的女工成为了首批养护员。这些养护员很多是老人的邻居,有的住一个楼,有的住前后街,有的相互都能叫出名字。虽然每个月的工资只有300元左右,但这些大龄的女工非常珍惜自己的岗位,热爱自己的工作,因为这里有敬老、爱老、助老的邻里亲情。

  “对于这些大龄的下岗女工,居家养老是最合适的岗位”大连市民政局民政局社会事务和福利处处长杨福彬说,“这的市场很广阔,据统计,大连有60—70万老人,如果他们中的10%参加居家养老,一年能安排6-7万人就业”。

  沙河口区区长卢林说:“养护员对大龄的下岗女工来说是一种成本非常低的就业方式,有的养护员与老人楼上楼下居住,照顾老人的同时也可以照顾自己的家庭。这种养老模式也减少了政府用于建设养老服务机构的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是,强化了社区尊老、敬老、助老的氛围和意识。”区政府财政出专款用于居家养护员的津贴,根据老人家收及身体状况,分别给予每月300元、200元、100元的财政补贴。建章立制,各街道成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成立居家养老管理站,区政府对各街道的居家养老院服务中心(站)拨款13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各中心都建立了养护员档案、考核记录、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等;养护员守则、服装、协议文本、养护工作日记及检查考核记录本、日常生活收支帐、养老院标识及编码全部统一;养护员职业技术培训和资格考试、身体检查和签定居家养老协议书等也有明确规定。

  目前,大连市已有近2000户家庭的老人在享受“居家养老”服务,家庭养护员有专业技能知识的培训,居家养老院有一整套工作流程和标准,并为家庭养老院制作了专属的门牌、门帘、养护员服装、养护员日记等。大连市副市长宋增彬说:“居家养老使老年人不出家门就能得到各类生活照顾和精神关怀,有效解决了中低收入老人居家养老问题,又为大龄下岗女工提供了新的就业途径,是一种投入少、见效大的新型居家养老模式。”

  面对汹涌而来的银发浪潮,“家庭养老院”能否做到更好

  “一个国家在老龄化到来前二十年,必须做好养老准备。”曾在日本广岛大学主修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学的刘晓梅博士指出,“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2010年全国60岁以上的老人有1.3亿,占总人口的10%,今后,这个数字将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0年,全国老年人口將达到3亿人,占总人口的15%以上,银发浪潮已滚滚而来”。据刘晓梅博士介绍,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是一些发达国家应对老龄社会的成功经验。在这些国家的老人中,有5%在机构养老,95%在社区得到照料。在我国,老年人在传统观念影响和经济收入制约下,居家养老仍是大多数老人的选择。因此,大力发展和完善养老服务,让老人在家安享晚年将是今后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让再就业与‘家庭养老院’对接绝对是一种很好的居家养老模式,”刘晓梅博士说。“2000年最后一次人口普查显示大连全市人口589万,老人74万,大连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得大连更早于全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在这个大背景下,发展‘家庭养老院’显得更为重要。”

  在发展“家庭养老院”的过程中,有许多的问题也值得注意。

  大连市沙河口区政府推出的家庭养老政策,对每一户孤老提供300元的费用,对于不是孤老也想加入“家庭养老院”的老人,政府也补助100元,政府在对养老服务提供政策支持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到,随着“家庭养老院”形式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老人可能会加入到这个行列中,经费的紧张问题将会凸显。

  “家庭养老院”同样存在养老盲区。实际上,“家庭养老院”在有效地解决了“孤老”的养老问题的同时,却无法避免另一个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这些老人虽然子女健在,可是由于子女多数下岗失业,所以老人的生活很难得到保障,这样的老人也不在少数。由于目前的“家庭养老院”并没有对他们有更多的养老政策,补助的一百元对于他们来说,依然不能够成为他们进入“家庭养老院”的门票,如何将这个群体纳入家庭养老中来,依然是目前无法解决的瓶颈。

  “家庭养老院”服务要跟上。养护员作为家庭养老的重要一环,不能仅仅是“家庭保姆”。在国外,很多国家的办学单位已经把养老专业纳为一门正式的学科,因为作为一名“养护员”,扫地做饭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老人的需求,在这方面,沙河口区民权街道与大连市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对养护员进行包括饮食,护理,老人心理咨询等多项培训,在“养护员”的培养上先走一步。但是应该看到,还有很多地区的“养护员”并没有经过这样的培训,这种“保姆式”的养护服务已经落伍。随着“家庭养老院”的普及,养护员的素质涵养急需提高。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美国总统大选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拉登最新录像曝光
阿拉法特病情严重
央行9年来首次加息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中国足球改革风暴
万张精彩家装美图欣赏
购房装修答疑集锦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