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宏观调控的加息如何抵达预期目的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4日13:06 人民网 |
乔新生 2004年10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且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同时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这是我国金融管理机构配合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作出的重要决定。 从积极的财政政策到稳健的货币政策,从一次又一次降低存贷款利率,到千方百计地吸引外来资本,政府一直在执行着持续的扩张型经济发展政策。无论是加大财政投入,还是千方百计地刺激消费,都是为了保证中国经济能够快速发展。但是,在经过长达数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中国经济内部深层次的结构矛盾凸现出来。这种追赶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根本问题,中国必须在继续保持适当速度的同时,探索出一条具有连贯性的经济政策。 九年来首次提高存贷款利率,是中央政府利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尝试,而0.27%的调整水平,说明决策机构此次行动带有明显的试探意味。不过可以大胆地预言,对于那些政府已经开工的项目,除了增加部分融资成本之外,不会起到多大的抑制作用。因为政府工程从来都缺乏成本核算概念,项目的实施本身要比项目的收益更为重要。但是,对于民间投资者来说,利率的些许变化可能会成为影响他们决策的重要依据。如果市场仍然存在提高贷款利率的空间,那么,由民间投入的中长期资本将会逐渐减少,而短期性的融资活动将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相反的,由于考虑到未来融资成本将会进一步加大,那么在个别行业短期内可能会出现投资规模放大的情况。不过,由于中国的资本市场长期存在着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之间的博弈,所以,利率的调整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控制政府投资的冲动,那么,民间资本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挤压。 相对于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而言,经济调控手段具有更大的弹性。在经济调控手段中,信贷杠杆与财税杠杆、价格杠杆相比,信贷杠杆具有更大的弹性。但是,在任何国家金融手段都具有两面性,在控制投资规模的同时,可能同时也抑制了消费需求。如果没有看到金融手段所带来的联动效应,那么,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很可能被扭曲或者彻底失效。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研究的成果恰恰就是解释政府宏观调控失效的原因。因此,在现代社会,宏观调控的单向思维是错误的。政府只有根据宏观调控的实际效果,及时修正宏观调控政策,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从微观来看,中国金融机构中绝大部分存款具有保障功能,老百姓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仰仗着储蓄存款。所以,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不能仅仅看到老百姓存款的投资功能,而没有看到存款对社会稳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今后政府在采用利率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时,必须把居民的个人储蓄看作是具有保障功能的稳定因素,不能频繁在居民储蓄存款上面做文章。政府在使用金融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时,一定要对资本结构进行细致分析,有针对性地调整政策和措施。 来源:《燕赵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