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层在中国迅速崛起 大多分布在东南沿海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4日15:32 人民网 |
新华网沈阳11月4日电(记者王军、姚剑锋)在美丽的滨海城市大连,作企业策划的万方凭着激情与才智在公司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工作才仅仅两年,就已经拥有近20万元的年薪,而这是其父母八年的总收入。 大连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大批的“中产阶层”人士云集在这里,万方便是其中之一。“对于我这一代人,很想为父母摆脱多年拮据的生活,上大学,靠自己的知识,让一家人富足不是梦想了,我正在实现。”万方说。 万方只是千万中产阶层的一个个体,他们正在靠自己的知识和劳动创造着财富。 据调查,中国“中产阶层”大部分分布在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20几年前的这种统计却几乎没有意义,凤毛麟角的高收入者“赚钱”的时候胆战心惊,计划经济的“平均主义”让那些率先富起来的人受到嘲笑甚至鄙视。 “那时的生产生活陷入了一种尴尬,为了生存很多人很想也有办法挣钱,可却又怕触及法律和政策。”沈阳第一机床厂的工人郑天舜说。 还不到40岁的郑天舜所从事的职业是厂里人羡慕的技术工种--龙门刨工人,这种技术工人因需要非常高的技术水平而越来越少。作为厂里的技术骨干,老郑年薪是6万元左右,这可是产业工人集中的老工业基地沈阳“工人”薪金的极限了。“现在工资分配有差别了,我的收入可能是厂里一个普通工人的10倍,只要你干得好、技术好,钱就可以拿得多啊!”郑天舜说。 万方和郑天舜也正是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先富者的代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提出“先富论”,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如今看起来很浅显的道理,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竟是那么的及时,甚至“体贴”。 “先富论”的出台让政府和人民都十分得益,据统计,从1978到1985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人减少到1.25亿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30.7%减少到14.8%,不仅促进经济增长,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公平。 与此同时,中国的社会分层开始多元化,受过良好教育并且拥有一定财富的阶层迅速扩大。而大学就是中产阶层和中产思想的“孵化器”,“科教兴国”与“知识经济”使高等教育愈发兴盛。万方说:“对于年轻人来说,知识才是我们致富的法宝”。 在7月末,中国社会科学院推出了一份研究报告《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报告指出,未来8至10年,中国社会中间阶层将有一个跳跃式扩大,中国社会正在逐步走向一个开放的社会。东北大学社会学学者包德功说,中、小私营企业主、乡镇企业家、外资及高新技术人才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的中产阶层。 “然而就中国中间阶层的发展现状来看,无论是人群数量还是其掌握的社会资源,他们还难以彻底改变中国目前‘哑铃型’的二元社会体制,贫富分化仍然相当严重。”经济学家认为。根据2002年6月国家统计局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20%的存款大户拥有人民币和外币存款的64.8%和89.1%,而20%存款最少的户只占人民币和外币存款的1.2%和0.2%,高低相差63.6到88.9个百分点。 包德功说,这是“先富”无法避免的结果,贫富悬殊一直是困扰人类发展的共同难题。无论哪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一个国家处在经济繁荣或经济衰退过程中,如果贫富差距过分悬殊都将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埋下隐患,并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和巨大的成本。 “‘中产’不在哑铃任何一边,它是中间那根棍,这根棍越细,就警告这个社会动荡的因素愈发强烈。这就很需要采取一定办法让社会向‘橄榄型’过渡。”包德功说,“橄榄型”社会结构里,社会阶层结构中,极富极穷的“两极”很小,而中间阶层相当庞大。 在2002年的中共十六大报告里,已经明确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的关于分配制度的政策原则,以及“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政策策略,已经为建构“橄榄型”社会模式作出了纲领性战略指南,这为中国人民共同富裕作了最好的政策铺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