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0华诞:走进塔里木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5日05:47 人民网

  矫健 王慧敏

  金秋十月,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0华诞之际,我们走进塔里木盆地,走进那昔日的荒野、今天的绿洲,怀着敬意去感受当年热血儿女在荒原上创造出奇迹的动人经历……

  “老军垦”的心声

  在塔里木盆地北缘,我们见到几位老兵。85岁高龄的贾清明老人曾随王震将军南下北返,参加过南泥湾大生产,进疆时为二军六师二营营长。

  说起当年开荒,贾清明老人百感交集。“太苦了。”他说。为了把钱省下来搞建设,官兵们光着身子去野外开荒,有时只穿条裤头。看着部属衣不蔽体,王震比谁都着急。

  荒地开出来该春播了,王震亲自下来落实播种。贾清明准备种麦子,王震说不行,要种棉花。贾清明说生地种棉花不一定行。王震火了:“部队急需,不行也得种。”

  这个秋天,3000多亩地收回50来公斤棉花,贾清明不得不在党代会上作了检讨。结果转过年安排棉花播种,怎么也安排不下去。想到二连赵连长是跟自己多年的老部下,贾清明就给他安排了200亩。赵连长哭丧着脸说:“去年你都种不好还作检讨,你饶了我吧!”

  是年,硬性安排的这200亩棉花居然收成不错,单产达到了40多公斤。又过了一年,单产竟增长到50多公斤。王震将军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专程跑来看贾清明,还亲手掌勺为大家做鱼吃,也许将军的厨艺不够精到,但大家心里都是美滋滋的。

  与贾清明相比,1952年进疆的山东女兵王月凤面临的是另一种选择。

  王月凤1947年入党,入伍前是山东乳山县垒子乡团总支书记。有一天,村长问她:“小凤子,新疆招女兵,你去不去?”

  “我去!”她不假思索地回答。

  她和一大批女兵坐火车到兰州,又坐上大敞篷汽车,颠簸近一个月才到了焉耆师部。在那儿休整了一天,发了一套军装,接着开往塔里木。走了好长时间,在一片红柳滩上车停了。问为啥,说到了。妈呀,一棵树也不见,一间房子也没有,这是啥地方呀?

  面对此情此景,好多人掉眼泪了。

  当天晚上她们住进“地窝子”。因住处不够,好多男兵搬到野外,让女兵先住。

  王月凤留在师部宣传队。白天劳动,晚上演出。没有音乐,没有锣鼓,围着一堆篝火大家又唱又跳,老连长也挎着篓子扭秧歌。篝火映红了戈壁滩上的夜空,映红了充满憧憬和理想的垦荒人。

  不久之后,团部协理员姜明大姐找她谈话,开门见山地说:“给你找个对象。”

  王月凤觉得很突然:“我压根没想这事,我不找。我工作还没干好呢。”

  “你这小鬼,”姜大姐虎下脸来,“人家是二营副营长,为了革命出生入死,29岁了还没有个家。”

  “我……”“你什么,你是党员,这是组织决定。”说到“组织决定”,她不吭声了。

  50多年后这位山东女兵对笔者坦言:“这几十年我们生活得很好。再说为了那些打江山的功臣,就是我们真的牺牲点个人感情又有什么呢?”

  银海里闯出的“劳模”

  沿塔里木河东行,我们来到31团7连。这里的女工伍元秀种棉花种出了名堂,29年来为国家生产棉花500多吨,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正当中午,天高云淡。明丽的阳光下胡杨林一片金黄,和银白色的棉田交相辉映,一派灿烂。

  伍元秀和她的丈夫唐世新正在田里捡棉花。唐世新身体不太好,家里家外主要靠伍元秀张罗。

  这是位不起眼的女性。个头矮小,面色黢黑,两手老茧。头一年承包土地,她碰上没人要的差地,很多人替她捏把汗。这一年,她成天泡在地里,从出苗就开始盯着,定苗、中耕、浇水,每一环都尽全力做细做好。这一年她盈利500元。

  之后,连队进行土地调整,她摊上25亩长满三棱草的34号地。有人劝她算啦,种这块地太亏了。她说,只要肯努力,没有亏的地。这年播种完后,她整天埋头挖三棱草,把成千上万棵三棱草连根挖掉。年底,她承包的25亩地生产籽棉8200公斤,拿到奖金2400元。

  有一年春播刚结束,伍元秀到乌鲁木齐参加英模表彰会。其间,一场罕见的沙尘暴和霜冻袭来。团里的几万亩棉田遭受严重侵害,她承包的42亩地棉苗也死亡过半。目睹这一惨相,她心疼地哭了。

  擦干眼泪,她很快振作起来。那些日子,她起早摸黑,在地里破碱壳,扒棉苗,补棉种。连续干了20多天,靠双手扒出27万株棉苗,保住了这年的收成……

  说到今年的收成,伍元秀笑了。今年她承包123亩地,预计单产在500公斤以上,总产量可达60多吨。

  令伍元秀开心的当然不只这些,还有她的两个女儿。那是她和丈夫更看重的收获。姊妹俩一个就读于西安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一个毕业于新疆师范大学美术专业。姐妹学业完成后本想留在大城市,但伍元秀硬是不肯,结果双双回了团场。眼下,一个任中学美术老师,一个当棉场测检员。如今,她们明白了母亲的一番苦心,决心做兵团新一代的守望者。

  新一代的守望者

  “附近有养鹿场。”在大漠枯燥的旅行中,农二师副政委周德臣的提示,顿时调起了大家的情绪。越野车拐进附近的32团三鹿场。

  这里有个能干的年轻人。他叫刘河新,今年30出头,是三鹿场的场长。

  刘河新的父亲是1956年河南支边青年、劳动能手,当年挖水渠曾创造过每天担土25立方米的纪录。由于体力透支,还不到退休年龄他就干不动了。即使这样,他靠有限的收入供儿子读完技校,又送儿子读完农学院的畜牧大专班。

  父辈难以抹去的生命底色,在刘河新身上传承下来。在校期间,他发奋学习,潜心钻研。毕业时,他毫不犹豫地回到团场。他认为父辈洒下汗水的广阔天地,正是他施展才智的地方。

  回到团场后,刘河新任畜牧技术员。他虚心求教,学用结合,很快掌握了天山马鹿的生活习性及生长特点。回场第二年,他负责的初产母鹿群繁育率就比上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此后,他参与的《仔鹿毛球病综合防治》科研项目获得师级科学进步二等奖,他负责的鹿群育成仔鹿头数在师里评比中力拔头筹。

  2002年,他被任命为三鹿场场长。为推动鹿场改革,改变“大锅饭”现状,他筹资贷款90多万元租赁承包了这个鹿场。

  上任伊始,他“精兵简政”,将人员裁减一半,选择那些吃苦耐劳、有责任心、懂技术的养殖能手充实到各个岗位。为早日建成标准化养鹿基地,他带头给职工上专业课,考核合格后统一着装挂牌上岗,对每人逐月进行百分考核。为了改善环境,他带头扛起扫把和铁锹,走进巷道,走进鹿舍,把垃圾清除得干干净净。他的努力当年就见成效,三鹿场生产指标首次突破干茸700公斤,生产仔鹿256头,职工人均收入达1万元。

  鹿场首先要解决饲料问题。鹿场有600多亩饲料地,不够充裕。刘河新带领职工到几十里外打苇草。与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那里没水没电没菜吃,风餐露宿,还遭蚊虫叮咬。苦干了一个月,为冬季储备干饲料15万多公斤。

  我们见到了这位年轻人。他个头很高,西部热土赐给他一副强健的身板,两只眼睛很有精神。他说,今年5月到北京参加了全国养鹿会议,大开眼界。以前都是小打小闹,今后要大干一场!说这番话时,他目光里透出果决和真诚,极富感染力。

  看着他的样子,想到一首诗,是一位兵团诗人写的:那些由我们亲手种进荒原里的树苗,成林成荫了……

  从我们生命内部演化而出的这些树是我们永远驻留荒原的替身,是我们精神的驻军与灵魂的兵员!

  从我们生命内部走出来的这些树逶迤成一片蓝光汹涌的天火,点燃西部的太阳,点燃沉寂的荒原!

  《人民日报》 (2004年11月05日 第一版)


 【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