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风中摇曳的橄榄枝(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6日09:24 海峡网-厦门日报
  ——阿拉法特的传奇人生

  前言

  在公众面前,他总是戴着头巾,穿着橄榄绿的军装。

  满是皱纹的双手和耳朵、忧伤的落腮胡和微微颤动的嘴唇,是他饱受苦难和压力的见证。

  一生中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如今却被宣布为“脑死亡”……

  昨天,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法国那一原本并不太出名的医院。

  昨天,人们耳边又响起1974年他在联合国大会上说出的那句名言:“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落下。”

  如今,这位老人的手里依然紧握着那绿色的橄榄枝。

  只是,他可能再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毕生目标:巴勒斯坦人民的独立!
风中摇曳的橄榄枝(组图)
生平巴勒斯坦民族之魂

  从小就是孩子王
风中摇曳的橄榄枝(组图)
亚西尔·阿拉法特1929年8月4日出生于耶路撒冷的一个逊尼派穆斯林家庭。他的父亲阿卜杜勒·拉乌夫·库德瓦·阿拉法特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母亲扎赫瓦出身圣城名门望族,自称是先知穆罕默德的直系后代。由于英国殖民当局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向阿拉法特的父亲施加了很大压力,他父亲被迫背井离乡到达开罗。

  阿拉法特在7个孩子中排行第六,有两个姐姐、三个哥哥和一个弟弟。阿拉法特与之联系最多、感情最深的是两个姐姐和弟弟。

  1933年,母亲去世时阿拉法特才4岁。父亲无暇照管孩子,便将阿拉法特、他大姐和弟弟送到住在耶路撒冷老城的舅舅家。

  后来,阿拉法特与大姐和弟弟一起到了开罗父亲那里,比阿拉法特大不到10岁的伊娜姆当仁不让地充当起照料弟弟们的角色。

  阿拉法特的传记作者、英国人阿兰·哈特在《阿拉法特传》一书中引用伊娜姆的话说,阿拉法特从10岁左右就显示出了不受任何人控制的独立精神和超乎常人的组织能力。

  他经常模仿军人的动作,做一些带有军事色彩的儿童游戏。他还是个不折不扣的“孩子王”,放学之后便把小伙伴们集中起来进行操练。他手里拿着一根指挥棒,俨然像一个指挥员,向小朋友们发布命令。当伊娜姆看到这一情景时,便亲切地叫他“将军”。有时候,阿拉法特在院子里搭上一顶帐篷,晚上就睡在里面体验一下军人的生活。

  创建巴解组织
风中摇曳的橄榄枝(组图)
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法特的父亲不幸死于这场战争,年仅19岁的阿拉法特也随父兄投身于抗击以色列的斗争。

  1949年,战争结束后,阿拉法特一家移居加沙。一年后,阿拉法特重返开罗,在那里的富阿德国王大学(开罗大学前身)工程系学习土木工程。读书期间,阿拉法特又成为学生领袖。1956年,阿拉法特从开罗大学毕业,进入埃及军事学院学习。

  1958年,阿拉法特赴科威特任公共工程部门工程师,并秘密筹建“法塔赫”,即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1959年“法塔赫”正式成立。1964年组建“法塔赫”武装组织“暴风”突击队。同时,他还在科威特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并经营得相当成功。

  1965年,阿拉法特领导的巴勒斯坦游击队打响了反对以色列占领的武装斗争第一枪,巴勒斯坦革命由此爆发。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了整个巴勒斯坦领土,游击队被迫撤到阿拉伯邻国,阿拉法特也开始流亡海外。

  自1969年担任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以来,阿拉法特一直领导被占领土内外的巴勒斯坦人开展各种形式的反以斗争,从1971年起他还兼任巴勒斯坦革命武装力量总司令。

  橄榄枝胜过枪支
风中摇曳的橄榄枝(组图)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阿拉法特就开始加强政治与外交斗争。90年代对他来说更是充满和平希望的年代,经过多年武装抗以斗争,阿拉法特领导巴解组织从1991年开始,与以色列进行了艰难的谈判。橄榄枝第一次胜过枪支,谈判首先在马德里,后来又在奥斯陆和白宫展开。

  这时的阿拉法特已不是当年那个年轻的突击队员,开始显得有些衰老,微笑中带有微微的颤抖,但是他还是紧紧握着以色列总理拉宾的手。正是在这一年,1994年,这位富有经验的战士身着戎装与拉宾、以色列外长佩雷斯一起接受了诺贝尔和平奖。

  1994年5月,巴勒斯坦在加沙和杰里科地区开始实行自治。7月,阿拉法特结束27年的流亡生活,回加沙定居。不过,1995年11月,拉宾被本国极端右翼势力刺杀身亡,中东和平的希望再次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为了推动巴以和谈,巴民族权力机构2003年3月进行机构改革,设立了总理职位。然而,随着巴以冲突再度紧张,以色列再次把责任归咎于阿拉法特。9·11恐怖袭击事件以来,以色列安全内阁以阿拉法特是“中东和平绊脚石”为由,决定“原则上”将阿拉法特驱逐出巴勒斯坦。以政府官员甚至声称,杀死阿拉法特也是一种选择方案。面对以色列的威胁,阿拉法特表示:没有人可以把我赶走。

  暮年遭囚禁

  阿拉法特年轻时多次遭受囚禁,但令人感慨的是,他在古稀之年仍未逃脱囚禁之苦。自2000年9月巴以爆发大规模流血冲突以来,以色列一再指责阿拉法特是恐怖主义的“幕后主使”。2001年12月3日,以色列军队入侵拉姆安拉,并将阿拉法特“围困”在官邸中。从此,阿拉法特失去了行动自由。

  2002年开始,以色列以打击“恐怖主义”为由,多次围困阿拉法特官邸,并采取了断水、断电及摧毁官邸内建筑物的极端手段,向阿拉法特施压。

  英国《卫报》记者这样描写囚禁中的阿拉法特:现年75岁的他是那样的虚弱,吃饭的时候他的手不停地抖动;无论在何时,他的脸色都是那样的苍白,无情的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样的他很难叫人与以前“叱咤风云”的他联系到一起,惟一没变的就是他衣服上那些闪闪发光的徽章,还在提醒世人,这位伟大的领导人将一生献给了巴勒斯坦的和平事业。

  名义上是巴勒斯坦的领导人,实质上却是以色列“囚犯”的阿拉法特。由于长时间不见阳光,不能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这位老人目光似乎有些呆滞,失去了往日的神采。再加上年龄和社会压力的双重影响,阿拉法特健康状况每况愈下。

  传奇中东政坛的“不死鸟”
风中摇曳的橄榄枝(组图)
长期以来,阿拉法特一直被以色列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他多次成为以色列军队和安全机构暗杀的对象,但他都奇迹般地躲过暗杀和袭击。九死一生的经历使阿拉法特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成为世界上最富于传奇色彩的领导人之一。

  1969年初,一名以色列情报机构安插的巴勒斯坦内奸混入阿拉法特办公处,偷偷地把窃听器和波型脉冲雷达发射器安装在阿拉法特的专车车底,企图以此为以色列战斗轰炸机指引目标,但曾为工程师的阿拉法特及时发现了这个装置。

  1969年中,在约旦“法赫德”游击队营地内,阿拉法特对刚刚寄到他办公室的一个邮包产生了怀疑。阿拉法特的卫兵刚把邮包拿到办公室外,邮包炸得粉碎。

  1971年,阿拉法特的专车在叙以边境附近遭伏击,阿拉法特的司机中弹身亡,但阿拉法特安然无恙。

  1973年,一架利比亚客机遭以色列军队击落,机上100多名乘客和机组成员全部遇难,而原计划搭乘这一航班的阿拉法特因临时决定改乘其他航班而逃过一劫。

  1982年,时任以色列国防部长的沙龙亲率大军入侵黎巴嫩,把设在贝鲁特西区的巴解总部团团围住,把阿拉法特等巴解最高领导人困在其中,狂轰滥炸两个半月,但阿拉法特毫发未损。在此期间,据说一名以军狙击手已经瞄准了阿拉法特,但他在扣动扳机前鬼使神差地犹豫了一下。就这么一秒钟的功夫,他永远失去了击中阿拉法特的机会。

  1985年10月1日,以色列空军突袭位于突尼斯城南郊的巴解总部,一举把巴解总部夷为平地,伤亡数十人。阿拉法特当天因迟到15分钟再次躲过浩劫。

  除此之外,阿拉法特还屡次因为意外而与死神照面。

  1969年1月,阿拉法特驱车从安曼赶往巴格达途中,因座车车速过快而在超车时撞上一辆载重卡车,阿拉法特座车车顶撕裂,而浑身全是血的他居然身无大碍。

  1992年4月7日晚,阿拉法特乘坐阿尔及利亚民航“安-26”型客机飞往利比亚萨拉地区,飞行途中遭遇一场特大沙暴,与地面无线电联络中断,飞机及乘客失踪。这一消息举世震惊,可阿拉法特居然再次在机身断成三截的情况下死里逃生。

  婚姻

  一生经历五次恋爱

  他也向往美好婚姻
风中摇曳的橄榄枝(组图)
阿拉法特不苟言笑,黑白相间的阿拉伯方格头巾、墨绿色的军便装,给人威武傲岸的感觉。其实,他也向往美好婚姻。

  阿拉法特早年有过两次不成功的恋爱。第一次是在开罗大学读书时,向一名女孩求婚,遭到其父母拒绝。第二次恋情是在约旦,与一名黑发女孩一见钟情。但由于他全身心投入对抗以色列的斗争,怕耽误女孩的青春,就主动终止了来往。

  与前两次恋情相比,他与娜达·亚斯鲁的爱情故事可谓刻骨铭心。娜达皮肤白皙,长着一头棕色头发,身材娇小但充满活力。她嫁给了法塔赫组织的一位领导人,不幸的是,她的丈夫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丧生。

  1971年,阿拉法特在贝鲁特第一次见到时年30岁、丧偶的娜达,当时就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他们交往甚密,逐渐产生了感情。但在黎巴嫩内战期间,娜达被人暗杀。当阿拉法特听到这一噩耗时痛哭失声,悲恸欲绝。后来,当有人问起这段恋情时,阿拉法特坦诚地说,确有此事,他已经向娜达求婚,娜达也同意嫁给他。但不幸的是,这段恋情以悲剧告终,阿拉法特再次把个人婚姻问题置于脑后。

  20世纪80年代末,西班牙记者伊沙贝尔·皮萨诺曾先后采访过卡斯特罗、萨达姆等人。在采访阿拉法特前,她准备了40个问题,但两人见面后,阿拉法特没等她提问便滔滔不绝地谈了国际形势、以巴冲突以及个人嗜好。皮萨诺很快爱上了阿拉法特,但因两人都有很强的事业心,这段跨国情缘很快就走到尽头。

  阿拉法特后来发誓终身不娶。他说:“我是个凡人,非常想有妻子和孩子。但我知道我将面临长期斗争。我认为要求一名妇女与我共患难并不公平。”

  耳顺之年觅得金发伴侣

  对于阿拉法特来说,千里姻缘一线牵这句俗语也同样适用。1989年阿拉法特访问法国时,偶然遇到一位苗条漂亮的金发女郎,这位女士就是他现在的妻子苏哈·塔维尔。

  苏哈与阿拉法特是同乡,阿拉法特当年访问法国,正好由苏哈负责礼宾和翻译工作,这使得两人有机会相互接近。金发披肩、聪明活泼的苏哈给阿拉法特留下了深刻印象,两人由此坠入爱河。苏哈随后离开巴黎,开始为阿拉法特做机要通讯工作,担任经济顾问。

  1991年秋天,当时已经62岁的阿拉法特与28岁的苏哈举行了秘密婚礼。虽然巴解组织没有公布他们的婚讯,而且保密措施甚严,但结婚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苏哈金发碧眼、身材高挑,说一口流利的法语,还喜欢穿法国时装。从小的耳濡目染,使得她在政治上很有见解,她敢说敢做的个性,常常让以巴双方和美方感到惶恐。

  阿拉法特和苏哈这对老夫少妻的婚姻并不像常人那样充满浪漫色彩。婚后的他每天依然工作十几个小时,大多数时间都是与他的战友们在一起。

  老年得女却天各一方
风中摇曳的橄榄枝(组图)
1995年7月24日,阿拉法特和苏哈的女儿在巴黎诞生,取阿拉法特母亲之名扎赫瓦,意为希望和美丽。两天后,阿拉法特风尘仆仆地赶往法国看望妻子和女儿时,再也按捺不住老年得女的喜悦,对孩子作出的第一个评价是:“她长得很漂亮。”

  初为人母的苏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不再有战争和流血。况且加沙地带生活和医疗条件太差,苏哈觉得这样的环境对孩子成长不利,因此这些年来,苏哈基本上是一个人带着孩子居住在巴黎,很少回到巴勒斯坦。苏哈让扎赫瓦同时接受两种文化——阿拉伯文化和法国文化。在母亲引导下,聪明的扎赫瓦已经学会说阿拉伯语、法语和英语。

  但苏哈和女儿在巴黎的生活引起了一些非议。有人说,她们母女在巴黎过着奢华的生活。据美国其他媒体报道,苏哈目前住在巴黎市里豪华的布里斯托饭店,她和孩子每月的花费都来自阿拉法特私人账户上巴民族权力机构的公款。

  对此,巴民族权力机构予以坚决否认。阿拉法特的助手、政治顾问拉迪纳说,美以媒体的有关报道完全是“不实之词”,是对巴民族权力机构和巴勒斯坦人民的污蔑。

  阿拉法特心语

  “我们新一代人厌倦了等待。与其在沙漠帐篷里等待缓慢痛苦的死亡,不如与敌人同归于尽。”

  ——1969年

  “我来到这里,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请别让橄榄枝从我手中掉落。”

  ——1974年在联合国大会上讲话

  “我不认为以色列军队不可战胜……我希望我们国家的所有人能与我一起,看到这支军队的软弱无能。”——1983年评论以色列军队

  “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以神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名义宣布,巴勒斯坦国成立,首都是耶路撒冷。”——1988年11月15日

  “我们并没有要求获得月亮。”

  ——1991年要求以色列以所占领土换取和平

  “我非常高兴。我心里充满对重新看到故乡的渴望。”——1994年返回加沙

  “我非常难过,也非常震惊。这是针对以色列英勇领导人与和平主义者的可怕罪行。”

  ——1995年以色列总统拉宾遇刺后

  “我们面临恐怖,我们会与恐怖对抗,将其从我们的土地上根除。因为我们自由、独立和自主的梦想无法在血与泪的海洋中实现。”

  ——1996年以色列遭自杀爆炸袭击后

  “以色列人投票反对和平。他们想与约旦人分享和平,他们想与埃及人分享和平,但他们不想与巴勒斯坦人分享和平。”

  ——1996年内塔尼亚胡当选以色列总理

  “如果内塔尼亚胡反对,就请他喝死海的水。”

  ——1998年

  “我是一名巴勒斯坦士兵……我不仅要用枪保护自己,还要保护每个巴勒斯坦儿童、妇女与男人,保证巴勒斯坦人能生存。”

  ——2003年以色列军队围攻拉姆安拉后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美国总统大选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拉登最新录像曝光
阿拉法特病情严重
央行9年来首次加息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中国足球改革风暴
加息后如何买房还贷
楼虫帮您买楼支招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