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季在穗告别演出 离开舞台后可能会出书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7日08:29 南方日报 |
本报讯(记者/张燕驰 实习生/张潇)昨晚,广州中山纪念堂笑声不断,“乐翻天”相声名家精品晚会在这里上演。这也是马季的“告别演出”。 羊城观众欣赏到了国内相声界多位大腕级笑星,以及两位中国顶级笑星表演的绝活:一个是以“说”著称的相声泰斗马季,一个是因“不说”扬名的哑剧大师王景愚。而马季与刘伟、刘惠合作表演的相声《训徒》,作为阔别多年,重返广州舞台的厚礼献给羊城观众。而晚会的另一个亮点则来自哑剧大师王景愚,他自1984年创造亿万人民看《吃鸡》的奇迹后即在舞台上消失,同样是因为年事已高而且心脏不好,这次也是他最后一次在广州表演。由于他的经典节目《吃鸡》对体力要求很大,他只表演了该节目的部分动作。 记者见缝插针地就相声的发展与现状采访了马季。他快人快语地说:“因为我年纪大了,七十好几了,我想这应该是我最后一次到广州舞台上表演相声了。而此次晚会中就有4位已经超过了70岁,可谓看一次少一次。”提到相声的现状,马季不无忧虑地说:“相声正在变形,现在的发展并不如人意。” 相声界存在“三少”现象 马季总结了相声界的“三少”现象,即新段子少、能为人传说的精品少、新人少。他表示,这3个现象已经充分说明了现在相声发展不尽如人意。 他认为相声正在变形,“以前都是说‘我们给您说段相声’,现在却是‘我们给您表演一段相声’。”相声是语言的艺术,不在文字上下工夫,而转向依靠表演。相声变成了舞蹈相声、歌唱相声、魔术相声、小品相声……当然,相声可以和小品等艺术形式相互借鉴,但要发展还是应该从自身的本质出发,要考虑怎样提升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出现这种现象,他认为与目前相声界缺少权威和标准有关。“以前侯宝林、马三立等大师在的时候,他们为后辈指出应该往哪里走。现在相声界没有了权威,对错没有标准,都是各自说了算。” 剧本和演员出了问题 马季分析,相声的问题出在剧本和演员两个方面。过去剧本靠演员和编导自己创作,而现在,原本就屈指可数的几个专业相声作家也有不少转行改写电视剧、电影了。这一方面是因为写相声的难度高,另一方面是相声作品很少能正式发表,就算能发表,几百元的稿费和演员成千上万元的出场费也是不成比例的。 他还毫不客气地说:“现在相声演员的文化素质远远不能适应要求。”在相声演员队伍中,受过中等教育的占大多数。相声应该像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有自己的专业院校,但面临师资和教材的问题。马季透露,曾经有海外企业赞助他办学,但最终因为无法解决“什么人教”和“教什么”的问题而作罢。 广州之行成告别演出 “我已经70多岁了,我想这恐怕是我最后一次登台表演了。”马季表示,这次广州表演之后,他将不再登台演出。 对于选择广州作为自己告别演出的地方,他说:“我喜欢广州,因为是广州的观众培养了马季。”从1963年在广州登台开始,一直到上世纪80、90年代,马季几乎每年都要来广东表演。他表示,自己的很多作品都是在广州观众的关注下发展、充实起来的。 谈到离开舞台之后的打算时,马季透露可能会出一本书。他说,自己经历了50年的相声表演生涯,有义务将经验教训总结出来,告诉给年轻一辈人,让他们少走弯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