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她帮失业者推开“虚掩的门”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7日09:25 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频道记者高路11月7日消息:傍晚时分,上海市万航渡路一条寻常的巷子里,一位年轻人踏着自行车下班归来,哼着轻快的曲子在暮色下一溜烟拐入。这位名叫阿华的年轻人,目前在杨浦区一家餐饮公司当厨师,至今算起来恰满1个月。谁也不会想到,这位今年28岁的青年却早已记不清上一次工作是在哪年哪月。自16岁初中毕业以来,他仅仅凭着一张初级厨师证书,先后在两家饭馆度过了极其短暂的打工生涯——从未在任何一处做满3个月。“如今我能有这份工作,多亏了王阿姨的帮助啊!”被唤作“王阿姨”的,是曹家渡街道中行居委会就业援助员王佩静,全国再就业先进工作者。1996年因所在棉纺织厂关门而下岗失业的她,切身感受过人生中的这段疼痛,体味过寻找“饭碗”的曲折与艰辛,因而也倍加珍惜后来到居委会工作的日子。“人要将心比心”,当她耳闻目睹一些人因为下岗失业而引发夫妻离婚的家庭悲剧之后,一个念头油然而生:“我要尽心尽力帮他们做点事。”下岗失业者并不是没有憧憬和追求,但他们在困难面前往往感到无可奈何而选择自我封闭,迟疑着迈不开出门的脚步。性格孤僻、寡言少语的阿华,甚至连一些基本的礼貌用语都羞于表达。没工作的他,成天门窗紧闭,躺在床上对着电视机打发日子。王佩静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推开阿华家门的情形,“他低着头静静坐在房间一角,也没叫我坐下,整整15分钟的谈话,他只轻轻说了一句:‘我这个人没‘戏’好唱的。’(即“没什么希望”)”为了打开他那封闭的内心,在此后的五个多月里,王佩静一有空就到阿华家询问近况,慢慢地,阿华开始搭腔说几句。在十多次的推门探访之后,阿华终于和王佩静面对面聊起了真心话。儿子的巨变,令当初让王佩静“别理他”的阿华父母也惊讶不已。而这,正是阿华走出家门、走上如今这个岗位的关键一步。一本叫《虚掩的门》的书中写道:“困难有时就像一扇虚掩的门,一旦鼓足勇气轻轻地一推,门外的阳光就会扑面而来。”在王佩静的一次次“推进门”之后,一个个失业者重新打起精神,主动推门而出,迎向社会。小区里的就业特困人员小刘,终日闲散在家靠“吃低保”度日。王佩静了解到小刘有保安上岗证,就四处奔走,好不容易为他推荐了一份保安工作。小刘却支支吾吾,依然守在家里,好几天不去报到。为此,王佩静每天往他家跑两趟,一聊就是数小时。一个星期后的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中,小刘突然站起身,挥手激动地说:“王阿姨,我想通了。就凭您这番苦心,我也一定干出点人样来!”在就业之路上,困难人员遭遇着远甚常人的难题,而王佩静总是带他们一次次推“门”跨“槛”,搀扶着他们一步步走向岗位。

  “变了一个人”的,何止一个两个。几年来,一串不断刷新的数字,伴随王佩静而行:从2002年担任就业援助员至今,她先后走访了社区失业人员2000多人次,直接帮助了社区近130名就业困难人员重新上岗,其中包括8名刑释解教人员。中行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这两年来,王阿姨简直像患了‘职业病’,常常是前一分钟还累得瘫在沙发上,但只要一听到‘就业’这两个字,她就会‘蹭’地跳起来。”而王佩静笑笑说,当了就业援助员之后,成天像做家务一样忙忙碌碌、平平凡凡,但已经习惯了。王佩静只是全国无数再就业工作者的一个缩影。在上海,就有3500多名就业援助员在奔波劳碌。而被他们牵起手的一个个失业者,正推开那一道道“虚掩的门”,信步走向生活的新途。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