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在这里酝酿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7日10:48 今晚报 |
曹禺生于天津。现河北区民主道25号楼就是他青少年时住过的地方。曹禺上小学时,曾一度住在当时他家的新楼(现在的民主道23号),后来因家境不好把新楼卖掉,又搬回原处。曹禺自幼爱好文学,少年时代读过很多我国的古典名著,还经常到戏园饶有兴趣地欣赏戏剧表演,逐渐爱上了戏剧。1924年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他积极参加南开新剧团的演出活动。 一部文学作品的酝酿诞生,总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生活体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雷雨》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诸多的社会场景,而且还能从中发现许多与作者生活经历相关的人物和事件。曹禺祖籍湖北潜江,其父万德尊于清末年间落户津门。清末民初的天津,民族资产阶级大都靠开掘自然资源、兴办民族工商业崛起。这一时期,社会关系错综复杂,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矛盾尖锐,昏暗、腐恶充斥着整个社会。作者不甘沉沦,勇敢地拿起笔,通过戏剧创作揭露旧时代的黑暗和丑恶,预示恶势力将被埋葬的必然趋势。《雷雨》是曹禺先生“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从《雷雨》的情节来推断,周朴园开办的煤矿似乎就是开滦或唐山某煤矿,而鲁大海恰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矿工形象。从剧情上看,周朴园原籍南方,后来到了北方,娶了蘩漪,侍萍在周的原籍为周朴园当女仆,后来嫁给了鲁贵,鲁贵家似乎在济南,周萍与四凤相爱是在周家的那栋洋楼中……这些均来自曹禺在天津生活时的所见、所历、所闻、所感。 天津不仅孕育了《雷雨》,而且很早上演曹禺这部成名之作。该剧于1935年8月,由天津市立师范学校学生业余话剧团孤松剧团演出。孤松剧团成立于1934年,团长董新铭,曾演出过《冬夜》、《一对近视眼》、《一封粉红色的信》等独幕剧。1935年暑假,导演吕仰平决心把《雷雨》搬上舞台,多次与曹禺接触切磋,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与排练,于8月17日和18日连演两场,观众爆满,反响极为强烈。为配合演出,《益世报》、《庸报》的副刊出刊了孤松剧团公演《雷雨》的专号。天津的其它报刊也纷纷刊载文章,一致肯定《雷雨》的公演是空前的伟大成功。《庸报》副刊编辑姜公伟称赞《雷雨》“是一种新形式的,主旨则象征着时代的动态,有着充分的暗示力量”。这些当是关于《雷雨》见诸报端最早的评论文章。在天津成功演出之后,全国各地职业和业余剧团才相继把《雷雨》搬上舞台。 《雷雨》的诞生是曹禺人生的重大转折,同时也为天津文坛、戏坛落下浓重的一笔。作为曹禺先生艺术生涯的起点,民主道25号这座小楼将永远记录着文学史艺术史的一段佳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