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罕见干旱再敲秦淮警钟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7日11:25 人民网-江南时报

  本报记者 黄勇 王宏斌

  55年来罕见的干旱近日不仅引出了南京江宁的一场旷世大火,更将秦淮河的污染暴露无疑。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南京秦淮河近日出现严重污染,一些河段河水已呈漆黑,河面漂满油污,由于干旱水位降低而暴露于外的河床更是散发出阵阵恶臭。前不久,南京市政府出台新3年水环境整治计划,决意彻底改变秦淮河被污染的现状。秦淮河真的能重现水清岸绿吗?

  “淡水鱼天堂”不见鱼影

  秦淮河于南京,就像苏州河于上海。历史上,十里秦淮声名远播,曾是众多文人墨客的钟爱之地,有“桨声灯影连十里”的胜景。作家朱自清和俞平伯曾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比试作文,传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然而,近些年来,南京在不断地迈向现代化,而秦淮河在城市扩张中胜景渐衰,而轮番整治也收效不大,走向尴尬。

  中华门钓鱼台28号,一座傍河而处的小平房。65岁的张国枫和71岁的王佩珊是这所房子的主人。夫妻俩在秦淮河边居住了40多年,见证了秦淮由清变浊的历史。两老说得最多的,还是河边的浪漫往事:“过去啊,在秦淮河边有许多‘戏餐厅’,我们坐在岸边看杂技、听相声,还可以一边看戏一边品茶,真是优哉游哉……”很快,张大妈就沉浸于回忆之中:那时候的一大乐趣,就是趴在窗台上看水中嬉戏的小鱼儿。

  现在呢?说起现在,张大妈的笑容一下没了。“现在就盼着早点离开这里”,老人指着地上刚刚燃尽的蚊香说,“现在都快10月底了,屋子里还必须点蚊香,这已经是今天第5盘蚊香。窗子天天关着,打开不仅气味刺鼻,蚊子苍蝇也嗡嗡地往里钻。”

  翻查历史资料,秦淮河的工业污染始于清朝同治年间,南京近代工业开始向秦淮河排放机械工业废水。上世纪80年代末,南京开始了实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梦想。而今,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秦淮河更是成为南京发展的牺牲品。

  南京市人大有关负责人告诉笔者,历年人代会代表们都会提出关于秦淮河治污的建议、议案,自2002年以来,有关秦淮河的建议不下40项。

  根据记录,就连河里曾经存在过的鱼类也将秦淮河的长期污染暴露无疑。据南京水产研究所的周所长介绍,秦淮河曾经是淡水鱼的天堂。河中曾经富产鲤鱼、鲫鱼、鲢鱼、鳙鱼、白鱼等。

  然而如今,鱼类失去了秦淮“家园”,工业污染破坏了秦淮河的环境,人工驳岸又进一步破坏了水生物生态系统。

  记者昨日沿着秦淮河沿流而下———从集庆门经汉中门再到草场门,一阵阵异味令人直犯恶心,深黑色的河水也让人觉得不舒服。仔细再看,水面上的垃圾应有尽有———易拉罐、泡沫饭盒、塑料袋等等,漂浮河面。

  20年整治竟未见成效

  认识到污染问题后,南京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不断对秦淮河进行整治。1985年,南京市政府大手笔投资约10亿元,实施三大系统工程:建成了日处理能力40万立方米的江心洲污水处理一期;完成东水关至西水关全流域污水截流和部分河岸绿化美化工程;投资6000余万元,建设水厂引水冲洗内秦淮。

  不仅如此,南京还上下求索,赴成都借鉴府南河整治经验,到上海讨教苏州河治理。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形成了风光带,而且未来的相关规划中,秦淮河还将建设运粮河口生态区段、中华门旅游商业区段、三汊河江河口区段等3大风貌区。

  然而,南京环保局近年来发布的几份秦淮河水质报告,却让人乐观不起来。

  2001年:内秦淮河水质基本稳定,受氨氮等个别污染指标的影响,未达到地表水V类(V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标准。外秦淮河水质污染程度加重,达到地表水V类标准。秦淮新河水质好转,受氨氮单项指标的影响,未完全达到地表水IV(IV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类标准。

  2002年:秦淮河水质稳中趋好,未达到地表水V类标准。外秦淮河水质总体好于上年,受氨氮单项指标的影响,未达到地表水V类标准。

  秦淮新河水质趋好,已达到规划功能地表水IV类标准。与上年相比,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的年均值持续下降,分别为7.2%、3.4%和16.1%;石油类上升35.7%。

  2003年:内秦淮河水质好转,达到地表水V类标准。外秦淮河水质总体好于上年,达到地表水V类标准。秦淮新河水质趋好,达到规划功能地表水IV类标准。

  就在水质有所好转后,今年上半年,内、外秦淮河部分河段有机污染加重,水质较上年呈下降趋势。内、外秦淮河和秦淮新河江宁段水质均劣于上年同期,主要超标指标同比增长145%至275%,增幅超过一倍多。

  专家分析称,今年上半年,内河部分河段水质出现波动,主要是因为玄武湖隧道工程造成内秦淮河引水中断。此外,外秦淮河整治工程尚在实施当中,目前还不能做到污水不下河。而且,今年南京等地重旱,河流普遍缺水也导致秦淮河水质变差。

  “龙头”统领“多龙”治水

  南京市文物局副研究员王引认为,内秦淮河的进水口被封死,出水口也被封住,夹在其间的内秦淮河几乎就是一潭死水,再加上两岸餐馆、工

  厂、作坊不断排污,十里秦淮成了藏污纳垢之河。他认为,想救秦淮河,就必须先把源头活水引回来,使水重新流动。上上之策,就是在秦淮新河口建闸,恢复秦淮河以前的水系。

  “目前最大的问题不是建不建闸,而是尽快使秦淮河从‘两龙治水’到‘一龙治水’。”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褚君达分析说,长久以来,内秦淮和外秦淮分别由南京市政公用局和南京市水利局分而治之,很难统一协调。然而由于河流的流动性,秦淮河的污染却不因内、外秦淮河之分而内外有别。污染会随河流动,这样市政、水利两部门分而治理往往事倍功半。此外,还有环保部门管理工业用水,各开发区管委会又各管一片,大量无主管河塘更是给私排乱放以可乘之机。所以,可以借鉴南京城墙的管理模式,成立统一的南京市秦淮河管理委员会,全权负责秦淮河治理工作。

  但是南京市水利局水资源处颜陵翔副处长则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他说,水利部门所提倡的是,“一龙管水”,即通过成立水务局,解决水资源管理中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等问题,有效地缓解水资源紧缺等问题。但是在治水方面,我们所倡导的是“多龙治水”模式,由承担独立职责部门负责自身的职责,用好现有的各种治理资源,来共同治理好秦淮河。

  就这一争论,前日,在南京市科协举办的南京市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上,应邀前来参会的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水库管理司的黄真理副司长的一席话非常值得南京市政府以及各相关部门深思。他表示,目前,长江处于“九龙治水”的状态,沿线各省市相关治理部门分工重叠,法律法规的某些“部门化倾向”带来职责的交叉和重复,跨部门、跨省区的协调和合作缺乏,争利益、推责任的现象具有一定典型性,条条块块,各管一摊,上游污染下游、下游抱怨上游的事件逐渐增多,在环境保护这样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中还缺乏有效的协调和统一的行动。因此,要保护好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利用和保护好长江的水资源,需要国家建立一个高层次的、权威的长江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协调机构。各省、市自己的事自己办,影响到其它地方的由该“龙头”机构处理。

  与会水利专家听后,纷纷赞同,表示南京市政府也需要一个这样的部门前来解决好秦淮河治理之痛。

  立法根治南京水系

  不光是秦淮河,当前南京河流水生态环境存在着普遍的水环境问题。南大城市与资源学系的许有鹏教授在南京市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水利分会场上做报告称,目前,南京市河流水质污染严重,水环境恶化,引用水水源地供水安全受到威胁;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水质达标率、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由于沿江大规模开发,众多天然河流水系消失,人类活动对河流水生态环境的破坏还在加剧。

  6至7月,南京市市长蒋宏坤在调研秦淮河以及其他河系水质时,连用了3个“惨不忍睹”形容目前南京水质的现状。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什么?排水管网规划滞后是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南京市虽对排水管网现状、流域资料实行了归口管理,但因早期工程图纸、资料严重不全,给后续的整治扩容工程造成影响。而且,排水管理办法主要针对城市防洪排涝和污水处置,涉及面小、法律地位不高、管理的法规和执行体系不完善、职能部门和监督部门不明确、约束性不强。缺乏具体执法管理的法律依据和处罚的法律标准,已不能更有效地适应城市的发展的对排水管理的要求。

  为此,民进南京委员会向该市政府建言,为了更好适应保护、管理水环境的需要,将城区河道水面摆到与绿地同等位置,立法、立规制止轻易覆盖填埋。建议在办法的基础上制定一部“南京市水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让南京的水更清。

  值得庆幸的是,8月30日,南京市政府正式启动了“7344”新3年水环境整治工程,立下三年治水“军令状”。根据工程方案,南京市将投资数十亿元,由各相关部门统筹城市防洪、供水、排水与水环境治理保护,对城市主要河湖水系进行综合整治,在主城区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排水、引水和污水处理体系,充分发挥城市水体防洪、排涝、景观、生态、休闲、娱乐等多方面功能,实现“派水畅通、绿城清水、人水相亲、景观和谐”,力争把城市河道、湖泊建设成清水走廊、亲水乐园。

  3年后,秦淮河有望重现水清岸绿的动人景色。

  《江南时报》 (2004年11月07日 第三版)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