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大连自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鹦鹉嘴龙化石(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7日13:33 新华网
大连自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鹦鹉嘴龙化石(图)
大连自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鹦鹉嘴龙化石

  当时尚的男男女女还在为爱情困惑和质疑的时候,早在亿万年前的早白垩纪,鹦鹉嘴龙就已经用自己无私的行为,把动人心魄的亲情、爱情故事讲述给这个蓝色的、具有生命活力的地球了。在大连自然博物馆恐龙骨骼化石展厅,我看到了那块被称为“镇馆之宝”的“鹦鹉嘴龙一家”古生物化石,她用自己独特、但却是世界通晓的语言把一个亿万年前的爱的故事生动地向我们娓娓道来……

  一曲母爱的赞歌

  从这张化石照片上你看到了什么?在观看这件标本时你又想到了什么?让我们把眼睛闭上一会儿,放飞想象的翅膀穿越“时间隧道”,亿万年前的天地之变仿佛就在眼前……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鹦鹉嘴龙妈妈带着一群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在山坡上漫步,第一次看到这陌生而新奇的世界,小家伙们的眼里充满了好奇、惊喜,绿草遍野、山花烂漫,它们兴奋地互相嬉闹。突然,火山爆发了!顿时山崩地裂,天地黯然。火山灰汹涌地压过来!危急时刻,鹦鹉嘴龙妈妈护着它的孩子们向山下逃去,慌乱中它们发现了一个洞穴,鹦鹉嘴龙妈妈便迅速将孩子们藏进去,它自己却卧在洞口,试图用身体,不,是用她充满爱心的胸膛来遮挡无情的火山灰,灼热的火山灰烧伤了它的皮肤,刺伤了它的眼睛,但它却一动不动……”

  多么美妙、壮烈的场面啊!谁会想到这块神奇的化石竟然会带给我们这样一曲动人心弦的母爱颂歌。当市自然博物馆的科学家把他们研究发现的这个故事讲给我的时候,我的心中顿时热血奔涌。更令人热血沸腾的是鹦鹉嘴龙妈妈在遇难的刹那间,用自己的身躯保护着孩子的行为,不仅以生命的代价给人类留下一首母爱的赞歌,更让亿万年以后的我们了解到生命之间爱的传衍已经很久远,很久远了。当大连自然博物馆的科学家们把他们珍贵的研究发现通过英国著名的《Nature(自然)》杂志向世界公布后,引起了世界古生物学界的震惊!

  小小化石何以震惊世界?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的戴维·瓦里基奥教授说,“人们通常认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护行为由鸟类进化而来,但这项发现显示,这种关爱行为是一种更为原始的本能,鸟类的这种行为很可能是继承自它们的祖先———恐龙。”

  密歇根大学的古生物学家杰夫·威尔逊说:过去通过化石来识别古生物的养育行为非常困难,因为生物的行为和生物外表或结构不同,无法从只能显示单一时间断面的化石来推断。而辽宁鹦鹉嘴龙化石的可贵之处是不仅显示了恐龙的个体,而且显示了个体之间可能的关系,也可以说显示了一种生活状态,这是非常罕见的。

  据科学家介绍,其实,最早发现鹦鹉嘴龙是在1923年,科学家们根据它的吻端有块角龙类特有的小吻骨这个特征,将它归入了角龙类。迄今为止,在我国已经发现了9种鹦鹉嘴龙。而我们眼前的这块化石标本作为一个还未定种的鹦鹉嘴龙,目前正处于研究之中。

  市自然博物馆馆长孟庆金介绍说:“它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件数量最多的一窝恐龙化石标本,我们正在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孟馆长解释说,它令人震惊就有这个数量因素。在此之前,曾在美国的迈阿密发现过成窝的慈母龙、在蒙古发现过成窝的原角龙化石,但这些化石的保存数量都远远不能与我们的标本比拟。从这件标本上,我们至少可以分出34条小鹦鹉嘴龙的幼体和一个成年的鹦鹉嘴龙。孟庆金惋惜地补充,按照这块化石推测,农民在野外发掘时肯定损失了一部分标本,否则,这一窝鹦鹉嘴龙实际的数量应远远超过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

  “还有一个令世界震惊的主要因素就是:通过研究我们第一次发现了鹦鹉嘴龙充满爱的生殖行为和社会行为。”孟庆金进一步解释说,这群小鹦鹉嘴龙的个体相差不大,平均长度在25厘米左右,它们的头骨骨骼未完全愈合,骨缝明显,反映出是一群刚出生不久的幼仔,它们应该是生活在一起的同胞兄弟姐妹,成年的鹦鹉嘴龙保存了完好的头骨及肱骨、部分脊椎,推测它的体长应在1米以上,应该是这些小鹦鹉嘴龙的妈妈。这件珍稀标本的发现对研究恐龙的生殖行为、社会行为等有着重大意义。

  孟庆金说,育幼行为在现存的初龙的后裔———鳄类和鸟类中广泛地存在。那么这两者是独立进化的还是共同进化的呢?这个问题至今尚未被解答。因为一部分相关的化石是很难分析的,例如恐龙。而这窝标本也许是恐龙孵化后育幼行为的最有力的证据。从这件标本上我们可以推测出,恐龙可能是群居的,具有和人类一样的亲子行为。群居是动物的一种个体间的互动,是社群行为,有利于增进整个种群的适应力。亲子行为是有较高智慧的动物的一个特征,通过血缘关系使得幼小的动物能够得到长辈的细心呵护而茁壮成长。动物的群居行为和亲子行为对于它们族群繁衍和生存起着重要作用。群居行为和亲子行为在恐龙身上的存在,表明它们不是一群呆头呆脑的笨家伙,而是有较高智慧的一类动物。这也改变了我们对恐龙类动物具有凶残性的片面认识。此外,这块化石对考察古代地质构造也有着极其宝贵的价值。大连科学家慧眼识宝

  关于这块从辽西朝阳市北票市义县陆家屯挖掘出的鹦鹉嘴龙化石是什么时间被农民找到的已经不详了,但它是在2003年9月被我们大连自然博物馆的科学家们发现的。孟庆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在农民手里见到这块化石的情景:那是2003年6月的一天,正在辽西做研究考察的大连自然博物馆馆长孟庆金等研究人员突然发现了这块化石,他们压抑着激动的心情,从农民手中把这块让世人震惊的宝贝收进了大连自然博物馆。于是,一系列研究和修复工作就此展开。

  据孟馆长介绍,由于挖掘条件和手段简单、粗蛮,挖掘者缺乏保护意识,对这块古化石造成了损伤,而且,从化石边缘的残断推断这窝鹦鹉嘴龙古化石应该不止现在35条的数量。不过,这已经是举世无双的珍宝了!今年9月,“鹦鹉嘴龙一家”古化石在日本大阪展出,引起了日本社会的轰动。许多人乘坐飞机、新干线从日本的各地赶来要亲眼一睹亿万年前相亲相爱的“鹦鹉嘴龙一家”的风采。令人想不到的是,两位日本青年由于没有在日本看到展览,竟然风尘仆仆专程从日本来到大连自然博物馆恳求让他们看上一眼。从今年“十一”,“鹦鹉嘴龙一家”就在大连自然博物馆的恐龙展馆与市民见面了。

  鹦鹉嘴龙(英文名字:Psittacosaurussp.)

  学名由来:属名依据其头骨的喙部向下弯曲形似鹦鹉的嘴而命名。

  分类位置:爬行纲(Reptilia),双孔亚纲(di-apsida),鸟臀目(Ornithis-chia),角龙亚目(Ceratopsi-a),鹦鹉嘴龙科(Pstta-cosauridae)。

  化石产地:辽宁省朝阳市北票。

  生活时代:早白垩世(距今约一亿二千五百万年前)鹦鹉嘴龙是东亚地区早白垩世特有的一类小型恐龙,常与翼龙共生,被称作鹦鹉嘴龙—翼龙动物群。成年鹦鹉嘴龙一般体长都在1米左右,它的头呈三角形,有向外突出的颧骨突,吻尖呈钩状如鹦鹉的嘴,牙齿小,佛手状,前肢短,后肢长,是两足行走的动物。它们常生活在河湖边沿的高地上,以植物为食。(来源:大连日报)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