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古罗马废墟情思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8日06:20 解放军报

  不到罗马,你就无法领略废墟之美。

  在夕阳的映照下,古罗马广场废墟笼罩在一片桔黄色中,光影斑驳陆离,如梦似幻,使废墟平添几分古老,几分沧桑。

  遥想当年,这里曾经是古罗马的心脏地区,殿堂高耸,神庙林立,歌台暖响,华盖云集。可如今,这里莺飞草长,断壁残垣。雄伟的埃米利亚殿堂,只剩下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中;华丽的马森齐奥殿堂,只剩下几堵厚厚的高墙在风雨中呻吟;高耸的蒂奥斯库雷神庙,只剩下三根孑然兀立的石柱和光秃秃的庙墩基座;还有那萨图尔诺农神庙、维纳斯女神庙、罗莫洛神庙、恺撒神庙、和平神庙,也都化作一根根斑驳脱榫的石梁和一堆堆歪七倒八的石柱,丝毫找不出一点当时的繁华景象。穿行在废墟间,几乎是一步一段历史,一步一声感叹。

  面对古罗马广场废墟,我的心中不禁感慨万千。废墟残酷地吞没了我对罗马的美好记忆。历史教科书中那横跨欧、亚、非三大洲,使偌大一个地中海成为帝国内湖的“世界之都”大罗马哪儿去了?彩色画册中那金碧辉煌、气势磅礴、宏大壮美、雕金镂银的拜占庭教堂和哥特式城堡哪儿去了?经典影片《罗马假日》中那纵情欢歌、极富罗曼蒂克情调的浪漫罗马哪儿去了?夕阳躲进云层,投给废墟一片阴影,我的心中也一片茫然。

  当我正准备掉头离开废墟时,突然看见一位来自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的学生在写生。他面前的画架上,画着一排高大的银杏树,地上铺满了一层厚厚的黄叶。我通过翻译问他为何如此钟情黄叶?他告诉我:“黄叶是秋天的信使,没有黄叶就没有秋天。”我顿悟!废墟不就是建筑的黄叶吗?没有废墟,后人何以窥见古罗马建筑的恢宏与气派;没有废墟,后人何以想象古罗马帝国的繁荣与奢华。我们虽然不能穿越时空的隧道,亲见古老的历史,但废墟本身就是一部石刻的史书,它可以告诉你罗马的从前和今天。

  我不能不由衷地佩服罗马人保护废墟的善举,这实在是一种大智慧!支持罗马人保护废墟的理论,来自历史学家蓝柯的那句名言:“从历史的原状认识历史”。罗马人一向把自己的历史看得无比珍贵,他们从不会把历史的遗物作为岁月的垃圾,而是把各类废墟妥善加以保存。罗马人甚至连废墟老墙上的苔藓都舍不得清除掉,煞费苦心地让历史的沧桑感和岁月感通过这些苔藓斑斑驳驳地显现出来。保护废墟已成为罗马人的一种风习。

  在罗马,最让人感动的不是对古罗马广场、古罗马露天竞技场等大型废墟的保护,而是对各种随处可见、不知名不起眼的遗迹甚至几块残石、一尊雕塑的保护。这些废墟和遗迹,或掩映在绿树丛中,或竖立在草坪之上,或横亘在街边路旁,遍布罗马大街小巷,难怪世人把罗马称为“废墟之都”。罗马人反对对废墟进行修复,认为只能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防止废墟的进一步损坏。保护而不修复,是罗马人乃至全欧洲保护古文物建筑的一项基本原则。因此,罗马的古文物建筑大都保持着很荒凉的废墟状态,不翻建,不整修,不栽花,不种草,尽量保持历史原貌,让历史在这里定格。

  罗马人对废墟的精心呵护和喜爱,不仅仅是一种怀旧,他们是在营造一种新的文化理念———废墟文化。废墟,向来是一个灰色的语言符号。人们看到废墟,往往会联想到破坏与毁灭,联想到战争与杀戮,联想到生离与死别。因此,在现代以前的人类审美历史上,废墟很少成为歌颂的对象,它们大多出现在诗人的咏叹声中。是罗马人,给废墟赋予了新的形象,新的文化内涵。在罗马人眼里,废墟是古代留给现代的脚印,是古代派往现代的使节,是古代联接现代的桥梁。废墟是历史更是寓言,废墟是遗物更是见证,废墟是终点更是起点,废墟是毁灭更是新生。废墟是一个千古绝唱,废墟是一个不灭的辉煌,废墟是一个凝固的音符,废墟是一个永恒的雕塑。正因为如此,罗马人才以巨大的勇气和过人的胆识精心地保护着每一处废墟,使罗马成为世人向往的地方。把废墟嬗变为废墟文化,这实在是罗马人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对待废墟,罗马人也曾走过一段很长的弯路。陪同我们参观的意大利记者工会秘书长乌戈先生向我们介绍说,在墨索里尼掌权的法西斯时代,法西斯匪徒们挥舞手中的铁锹与铲子,一方面大力挖掘和修整罗马帝国的废墟,把倒塌的残柱断墙重新粘合竖立起来;另一方面又铲掉了古罗马广场、古罗马露天竞技场周边大片的十六、十七世纪建筑,把这些著名古建筑“亮出来”。这样做的结果完全破坏了古迹和环境原有的关系,粗暴地剥夺了古迹的人文环境和历史环境。墨索里尼为了从精神上征服民众,还下令在罗马古城中心区域修建了一条帝国大道,把古罗马露天竞技场和他的府邸威尼斯宫连成一条直线,他本人则经常站在威尼斯宫的窗前检阅部队。帝国大道像一条粗暴的鞭子,残忍地把恺撒广场抽到大道这一侧,又把图拉真广场甩向大道另一端,还把奥古斯都广场压到了马路下边,使传说中的王政时期、共和时期、帝国时期这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建筑遗址相互分离,面目全非。墨索里尼的铁锹与铲子,给罗马古城造成了空前的破坏和无法弥补的损失。二次大战后,罗马人痛定思痛,对废墟倍加珍惜和爱护,这才有了今天“废墟之都”的美景。

  除了照片什么都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都不留下,这是考古界的行规。我此行不是考古,而是参观,所以我除了带走一张张精美的照片外,还带走了一连串深沉的思索。我国作为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废墟的数量绝不会比罗马少。但因为缺少保护,秦朝的阿房宫废墟早已化为乌有,人们只能从司马迁的《史记》和历史地图中去寻找它的踪迹了。因为缺少保护,在丝绸古道上曾盛极一时的西域重要名城楼兰废墟,只能在罗布泊西岸的滚滚黄尘中喘息。废墟无言!但我却不能沉默。我想用此文告诉国人:

  保护废墟,就是保护文化;

  抢救废墟,就是抢救文明!(来源:解放军报第6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病重
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第六届孙子兵法研讨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2004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加息后如何买房还贷
楼虫帮您买楼支招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