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渝北“城市辩证法”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8日08:11 光明日报 |
解读渝北“城市辩证法” 上接A1版在一次干部大会上,区委书记刘光全态度坚决地说“在环保问题上,谁宽松,谁就是给渝北抹黑,就是砸渝北的牌子。”如此严厉的语气,时隔多日,仍让与会者记忆犹新。 奇怪的是,不留余地的环保标准不仅没有妨碍渝北吸引外来资金,反而成了他们的品牌。一家知名度极高的世界500强企业,曾不止一次派环境保护专家在国内多个城市考察。有一次,20多位专家同时来到渝北,从饮用水情况、空气质量到整体环境保护都进行了详尽调查分析,不久,这家企业便落户渝北。今年10月底,另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的董事长听人介绍后,专程前往渝北考察,期间便决定将渝北作为在中国大陆最主要的生产基地。 仍在建设之中的渝北空港工业园,已经引进100余个企业,设计产值约400亿元。“空港工业园的环保标准,现在成了入驻者身份的象征。”园区管委会主任曹延华说。 持续发展机制优先 从1987年开始文明城区创建,18年间渝北区先后换了4任书记、5任区长,但创建的目标始终没变。持续推行的动力从何而来“首先是来自群众的压力。”区长吴亚说。 过去的脏、乱、差,不仅严重影响了人们日常生活,还损害了渝北的外在形象。很多渝北人出门不愿自报家门,区领导在市里开会,也尽可能坐在领导看不见的地方。1987年开始“创建”后,居民感觉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外在形象也好多了,要求继续搞“创建”。 “创建”成果产生的综合效应也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在连续获得国家卫生区和环境保护模范区后,渝北的房地产项目逐渐升温,商品房从每平方米400元慢慢升至1500元。“创建”也整体推动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 最关键的是长效机制。渝北的创建活动,没有运动式的一哄而起,都由区委书记和区长担任主要负责人,区级领导长期包片负责、悬挂公示牌;开通热线昼夜接受社会监督、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从创建“卫生城市”到建设“卫生城、园林城、旅游城、文化城”,再到“全国文明城区”创建,从“同步创建”到“协调发展”,一届接着一届干,不断深化,构成文明创建的“主旋律”。 “我们追求的不是标新立异的‘政绩’,而是长期发展;搞的是整体形象工程,而不是个人形象工程;是整体的政绩工程,而不是个人的或者本届政府的政绩工程。”区委书记刘光全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