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往事的追忆与精神的追寻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8日09:06 南方都市报

  周松芳

  (特约书评人)

  对于大学精神的讨论,对于学界前贤的记忆,对于校园风物的追述,是目前出版界与阅读圈的重要话题。而纵观出版的著作,发表的文章,往往摭拾故实,总觉得有点隔靴搔痒,不尽惬意,更不容易令人感奋。或者,我们更需要的是有血有肉的个人化叙述,使之与读者之心若合符契。作为长期生活在南方以南,不断受到中山大学这所享誉海内的南中国最高学府熏染的学子,当然最希望看到有关中大记忆的个人叙述。日前,在看凤凰卫视关于中大的专题节目《山高水长》时,更强化了这种想望。不意翌日即读到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的黄天骥教授中大五十年生活的随怀之作——《中大往事》(以下简称《往事》)。一气读毕,觉得与《山高水长》相比,一个着重对中大风云人物与事件的宏大叙述,一个从一己的体验与感受出发,叙述师道的尊严、生道的恭谨、治道的依违以及世道的出入;前者使人激扬,后者让人感奋,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人们常说,大学乃大师之谓,非大楼之谓。谈大学精神,必谈大师风范,有时不惜凌空蹈虚。然而,这五十年来,世事风云变幻,人生相与浮沉。“时危节乃现”,在《往事》看来,所谓大师风范,常常成就、显现、传承于乱离艰辛之际。例如,王季思先生晚年突遭社会变故,中文系古代戏曲教研室一时分崩离析,许多老师被剥夺教学科研资格,王先生所主持的全国重大项目《全元戏曲》的整理难以为继——重点项目变成了“业余”工作。就在这种“业余”的氛围下,王先生在大热天也带着个口罩(老病衰颓,口涎失禁,辛苦异常)坚持工作,黄先生则挨个儿把大伙请回来,不分寒暑,不舍昼夜,用全部工作日的“业余”时间来完成这为师道树碑立传之作。大家常常是一边细校精勘,一边不禁泪眼模糊。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大师的风范,也看到了大师风范的承传。再如,著名戏剧研究家董每戡教授,长期身处厄境,无钱购买纸笔,一生的主要著述就是用点水笔写在烟盒纸屑之上。前些年,黄先生感念不已,亲自为董先生整理文集,一年下来,日久黄脆、字迹模糊的稿件,让他视力急剧下降,而他心里却如释重负——董先生的学术与精神终可赖是以传。以道敬师,道赖以传。黄先生能成就今日的道德学问,端的有赖于此!

  或许因此之故,在《往事》看来,所谓大师风范,首要的应该是一种“道德风范”。作者说,董每戡先生穷而著书,固然继承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自古以来的高尚品德,容庚先生的学术人生,更有现代自由知识分子的崇高品格。以政治关怀为例,现代知识分子固然关怀政治大节,但不屑于权力政治。容庚曾经发愤著书:“今者岛夷肆虐,再入国门,余不能执干戈,卫社稷,有负祖若父之期许……‘雄刃挂壁,时时龙鸣’,余宁将扶毛锥以终老耶!”也曾在解放初期专程赴港劝阻一位著名学者不要攻击祖国。在改革开放后,还曾“老夫聊发少年狂”,与王季思先生比赛谁先入党。但他也曾经把早请示晚汇报背毛主席语录称为三座大山。在林彪外逃之后,更发惊人之论:“这是搞阶级斗争的结果。你斗我,我斗你,就斗成这个样子。”康德和黑格尔都把政治视为一种道德伦理现象,在中国,就有容、王等先生在躬行实践。

  所以,《往事》认为,大学精神与大师风范的养成与承传,首要的当在道德风范:“像王起老师的广阔胸怀,董每戡老师的正直勤奋,詹安泰老师的风华绝代,容庚老师的刚正不阿,卢叔度老师的旷达,黄海章老师的狷介……他们的高风亮节,使我终身受益。我常想,让我得接清芬,是亲爱的母校给我最大的恩德。”说教师(大师)应该首先是“明师”,不仅明智、明慧、明察,重要的是心怀像水晶一样透明;澄澈的光辉,可以使愚者智,懦者起,可以帮助人洗涤灵魂的污浊——只有这样的师道传承,才能让一所大学长盛不衰。

  通过《往事》,我们还看到,大师之大,也是相对的;大师的养成,有其因缘际会的人与事的历史机缘。比如早于卓炯提出市场经济概念的张其是以副教授终其身的,而其批判者却一个个“荣升”为教授、著名教授;某系一位名震国际的著名教授,由于在系里被找碴压住,博导都做不上。作者于此用笔甚重。黄先生说,所谓大师,就仿如金字塔的塔尖,没有塔基的广厚,何来塔尖的高耸?如何筑就这深厚的塔基?关键在于对人才的尊重,最根本的还是对人的尊重。

  《往事》深情地记录了一些小人物的故事,较之时下的唯大师唯名师的“大学故事”,显得非常突出。比如说老陈是一个十分诚实上进的好青年,只是由于在运动中过分“老实”,受到打击排挤,整日靠劣质烟酒排遣郁闷。待到平反昭雪,已是病入膏肓。再如才华横溢的老董,大学毕业未几,论文就接连发上高级别的刊物,由于长期受到伤害,一有机会他便举家外迁。黄先生说,如果不是时代的伤害,他们是定能成为名师的。所以,在名师与“小人物”之间,谁更值得记念?尤其是像张其这样的“小人物”,与那些靠批判他起家的教授、“名教授”乃至“大师”相比,谁更值得记念?这是《往事》的“春秋笔法”。

  最后,我们应该知道,为了践行《往事》所提倡的理念,作者曾在其学术的盛年,投入了大量精力去办自学考试。为了学科、院系以至全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他长期担任行政工作;即使卸掉了名义上的行政职务,实际上仍勉力从事着大量的行政工作。这让他有时受到不解和非议,全国各地学界同行也替他惋惜——以黄先生的才智,专力学术,是可以有大师气象的。但是,作为深受其惠的一员,我们固然也有惋惜,但更多的是钦敬,就像今天在读这本《中大往事》的心情。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美国总统大选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拉登最新录像曝光
阿拉法特病情严重
央行9年来首次加息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中国足球改革风暴
加息后如何买房还贷
楼虫帮您买楼支招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