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新闻周刊》文章:巴西新电影10年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8日10:05 中国新闻网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中央车站》奠定了巴西新电影的文化基调:“男孩要寻找他的父亲,女人要寻找她的归依。而这个国家,要寻找它的根。”

  文/朱靖江

  对于许多热爱电影的人来说,巴西或许并不意味着里约热内卢银色的海滩与狂野喧腾的嘉年华会;它也不是圣保罗林立的高楼大厦,不是巴西利亚满怀未来主义色彩的城市风景。它似乎是一种淡淡的惆怅,一张纯净得不染污渍的年少面孔,一部名为《中央车站》的巴西电影。

  从昔日几乎陷于绝灭的悲凉境地,到今天再度站立潮头,以一种更为深切的人文关怀和绚烂的影像语言,骄傲地引领着拉美电影的艺术梦想,不过十年。《中央车站》以来,巴西电影愈来愈频繁地亮相于国际影坛,《上帝之城》、《卡兰迪鲁》、《摩托日记》……仿佛在一夜之间,巴西电影赢得了堪与其足球、音乐相匹敌的声名。

  巴西电影的兴起与衰败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巴西电影人就曾掀起过一场轰轰烈烈的“巴西新电影”运动。这一电影运动带有鲜明的左翼政治诉求和文化批判色彩,曾在拉美乃至全世界影坛上光芒闪耀。1962年,由导演安塞尔莫·杜阿特执导的电影《践约者》便摘取了戛纳金棕榈大奖,一位巴西电影人甚至不无骄傲地说,“当我们拍摄政治电影的时候,法国‘新浪潮’的小子们还在抒发单相思的哀愁呢。”

  曾经以影片《蜘蛛女之吻》在1988年为巴西电影第一次赢得奥斯卡奖(最佳男演员奖以及最佳导演提名)的著名导演埃克托·巴本柯便是“新电影运动”的直接受益者。

  “我认为60年代至关重要,因为直到那个时候,巴西人才开始逐渐理解他们的身份。”在巴本柯位于圣保罗花园区的办公室,他与记者谈起了那段火红的创作岁月,“那时曾出现过强有力的社会主义梦想,那时的电影方式糅合了一种诗意与尖锐的气质,那的确是非常丰富的十年。”

  随着巴西军事独裁者在1969年夺权当政,众多“新电影运动”干将被迫流亡海外,或蛰伏边地。整个70~80年代,巴西电影长期处于暗火闷烧、佳作偶得的反思与聚合阶段。

  90年代初期,正当军事独裁政体瓦解,民主制度重建,失败的经济政策迫使80多万青年人背井离乡。当时的巴西总统科洛尔·德梅洛更一举废除了文化部、电影资助法和巴西国家电影公司,令巴西电影业陷入绝灭无声的死寂境地。

  1990年至1994年,长达五年的时间里,巴西未能出品一部电影故事片。那段冰封雪冻的黑色岁月如同一个分隔符,将巴西电影鲜明地切分于历史的两岸,也迫使许多有志投身电影业的青年人不得不混迹于拍摄电视、广告、纪录片或者文字写作的行当——虽然此后的历史最终证明,正是这种“上山下乡”式的文化插队,造就了巴西“新电影十年”百花齐放的艺术格局。

  1994年再度复兴

  在里约热内卢的一座摄影棚,记者专程拜访了正在拍摄《伊赫玛·瓦普的悲惨生活》的女导演库拉·卡穆拉蒂。1994年,她以其非凡的勇气和女性所独有的坚韧毅力,用一部历史喜剧片《巴西公主》,打破了死寂多年的电影僵局,成为开启一个新时代的电影先行者。

  “当我们开始拍摄这部电影时,巴西电影业正处在一个非常糟糕的关头。”卡穆拉蒂导演说,作为电影的制片人兼导演和发行商,她走遍了巴西全国。“我当时根本就没有钱进行广告宣传,于是就带着这部电影四处旅行,在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州府进行放映,就好像我进行的是巡回戏剧演出一样。”

  《巴西公主》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及卡多佐总统在1995年颁布的《声像法》。投资电影可减免部分所得税,终于使得巴西电影再度走上复兴之路。

  圣保罗大学电影教授伊斯玛尤·夏维尔阐述了巴西“新电影十年”悲天悯人的文化立场:“由于巴西电影业曾在很长时间内陷入停顿,我们有必要以电影为工具,不仅与我们的观众沟通,更要让他们去思考、反思我们这个国家的一切,寻找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创造一个对每个人都更美好的社会。”

  这份深切的人文关怀,令沃尔特·塞勒斯创作于1998年的电影《中央车站》温暖了全世界。在访问时,《中央车站》编剧马柯斯·伯恩斯坦表达了他的创作观点,“我们感到在巴西依然能见到希望,我们可以独立解决自己的问题,由于这个国家能够被改造,我们必须再次对她进行探索与发现,以展望我们的未来。这就是这部电影所包含的文化意义。”

  娱乐不是电影价值的全部

  作为巴西电影的里程碑式作品,《中央车站》无论从国际影响还是本土票房上,都极大振奋了巴西电影界的士气。它确定了巴西“新电影十年”的基本艺术风格:一方面,关注社会现实,触及灵魂伤痛始终主导着巴西电影创作的主旋律,在精神上承袭了“新电影运动”的血脉;另一方面,无论是电影剧本、影像语言还是演员的表演,巴西电影都已贯穿了一种与观众沟通、交流的思想,这是巴西电影越来越成功的原因所在。

  这一风格的最好诠释者,当属费尔南多·梅瑞勒斯在2002年拍摄的电影《上帝之城》。梅瑞勒斯曾经是巴西最为杰出的广告导演,“新一代电影导演更愿意讲述真正巴西的故事来自巴西另一面的故事,那也是我拍摄《上帝之城》的目的。”费尔南多在他创建的O2电影公司对记者说,“我希望讲巴西贫民窟里的故事,但不是从中产阶级的视角看待问题。这还是那同一个世界,但我们是从它的内部观望,摄影机架在贫民窟的里面,关注其中人们的生活。如果这个国家希望向前发展,我们必须要先认清自己的真实模样。”

  费尔南多培训和起用了众多贫民窟青少年担任这部影片的演员。“这是令底层民众获得权力的一次尝试,”在这部电影中扮演黑帮首领“萝卜”的巴西著名演员马蒂修斯·纳什盖尔说,“我坚信,只有当巴西的电影与艺术最终掌握在那些从现实中来的人们手中时,巴西电影才能够真正触及到真实的本质。”

  《上帝之城》获得了今年第78届奥斯卡奖四项提名,再度强化了巴西电影的国际声誉。曾经因病退隐江湖的老导演埃克托·巴本柯,也以一部记述圣保罗监狱暴乱事件的《卡兰迪鲁》,摘得去年巴西票房冠军的桂冠。

  巴西著名纪录片导演卓奥·莫瑞拉·塞勒斯强调了巴西电影与好莱坞电影最重要的区别,“美国故事片,除了娱乐功能之外,你几乎无法想象它们能够对社会产生何种影响,能够成为公众讨论的话题。”卓奥说,“但在巴西,电影却有可能成为一种重要的事物,成为一种文化事件。因为一部电影,人们会讨论,会争辩,会彼此交换意见。

  “我们巴西电影人还依然怀有这样的雄心,而这种心态在许多国家的电影人身上早已消逝不见了。那就是拍摄一部电影,目的是为了探讨这个国家,探讨各种问题,虽然我们并不反对娱乐,而且认为娱乐是电影重要的一个方面,但它并非电影的全部价值。在巴西,这正是我们的立场。”

  10年中10部巴西代表电影

  从1994年女导演库拉·卡穆拉蒂打破坚冰,拍摄出古装喜剧电影《巴西公主》以来,巴西电影再度死灰复燃,而且近年来在国际影坛上愈发有燎原之势。与此前曾经笑傲各大电影节的伊朗电影不同,巴西电影在主题、风格上更具多样性,影像语言华丽多姿,虽然也秉承了人道主义的艺术理念,但为电影观众所喜闻乐见的色情、暴力场景却也并不刻意排斥在电影创作之外。

  《巴西公主》1994 导演:库拉·卡穆拉蒂

  巴西电影沉寂十年之后的第一部开山之作,以喜剧风格表现巴西从葡萄牙殖民地脱身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历史进程。女导演库拉·卡穆拉蒂作为巴西新电影的破冰者名垂影史。

  影片再度唤起了巴西观众对本土影片的激情,鼓舞众多巴西影人重新走向摄影机,开启了一个新巴西电影时代。

  《异国他乡》1995 导演:沃尔特·塞勒斯、丹妮拉·托马斯

  这是一部黑白胶片电影。以纪录片的质感和诗意悲凉的笔触,讲述在90年代初灾难性的政治与经济动荡阴影下,80万巴西青年人出走异国,却终究将年轻的生命断送在他乡。

  是巴西电影复苏以来第一部引起国际关注的作品,奠定了巴西“新电影十年”作品的人道主义基调。

  《九月某四天》1997 导演:布鲁诺·巴莱托

  根据一段真实历史事件改编。60年代巴西军事独裁政府掌权之后,几名青年知识分子为了迫使当局释放政治犯,绑架了美国驻巴西大使。电影触及巴西一段痛楚与骄傲的革命往事,90年代以来巴西电影首度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中央车站》1998 导演:沃尔特·塞勒斯

  因为车祸失去母亲的小男孩约书亚在老妇人朵拉的陪伴下,跨越千山万水寻找他从未谋面的父亲。这部电影奠定了巴西新电影的文化基调:“男孩要寻找他的父亲,女人要寻找她的归依。而这个国家,要寻找它的根。”他们伴在一起寻觅着,如同生命的两极:纯真与苍老,喜悦与忧伤,被一条看似无尽的道路引向未知的终点。

  《中央车站》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宣告巴西电影再度成为世界影坛强有力的竞技者。

  《妖姬沙蒂》2002 导演:卡里穆·艾默兹

  巴西“新电影”十年来最狂放不羁的作品之一。这部近得仿佛能够嗅到汗臭与血腥的影片,讲述了20世纪早期生活在里约热内卢的一名黑人贫困青年,希望以他桀骜不驯的人生态度,挑战整个社会套在黑人身上的灵魂枷锁。

  巴西底层黑人的抗争历史籍由本片第一次正面展现在世界观众面前。

  《上帝之城》2002 导演:费尔南多·梅瑞勒斯

  2002年巴西电影又一部惊世之作。导演费尔南多·梅瑞勒斯指挥一群从贫民窟里走出来的青少年,真实再现里约最大的贫民窟“上帝之城”中,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挣扎在毒品、暴力与帮派犯罪之间的历史和现实。

  该电影获得2004年度奥斯卡最佳导演、摄影、改编剧本和剪辑四项提名,是继《中央车站》之后,巴西电影享誉世界的又一枚新地标。

  《入侵者》2002 导演:贝托·布兰特

  讲述两名生意人雇佣了一个杀手谋杀他们的合伙人,却被这名杀手敲诈勒索,最终失去了所有的财产。导演贝托·布兰特通过这部作品对巴西骄奢腐化的上层社会与贫困的底层生活进行了令人震惊的对比。

  《卡兰迪鲁》2003 导演:埃克托·巴本柯

  1992年,卡兰迪鲁监狱发生暴乱,警方在平暴期间杀死了111名囚犯。电影以曾在狱中工作多年的医生所撰写的回忆录改编而成的。展现出巴西社会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矛盾。

  本片是巴西电影史上最卖座的影片之一,并入选2003年的戛纳电影节。

  《摩托日记》2004 导演:沃尔特·塞勒斯

  讲述阿根廷籍的古巴革命领袖切·格瓦拉早年与同伴纵贯拉美各国的一次旅程,一个忧愤的医学院学生如何成长为一名革命者的心路历程。《摩托日记》将青春、革命与旅行、苦难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奥尔加》2004 导演;贾米·曼贾迪姆

  2004年8月才在巴西公映的一部革命历史电影。讲述一名犹太裔德国女性奥尔加在与巴西革命者卡洛斯·普莱斯特结合之后,被巴西独裁政府遣送回国,又在纳粹集中营献出生命的悲剧。

  在影像和叙事风格上与美国电影近似,因而在巴西影评界口碑欠佳。也表现出部分巴西电影人“好莱坞化”的创作追求和营销理念,它与本年度中国电影《十面埋伏》有遥相呼应的价值取向。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周刊》总第202期)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病重
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第六届孙子兵法研讨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2004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加息后如何买房还贷
楼虫帮您买楼支招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