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汽车降价 想说爱你不容易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8日12:50 新华网 |
关注汽车市场的读者不难发现,在最近的一个多月,拉萨的汽车市场风起云涌,降价潮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9月26日,华泰特拉卡系列越野车系全面降价,降价范围涉及华泰汽车旗下2.5TCI柴油特拉卡、3.5 L汽油特拉卡两款车型,降价幅度为2.2——2.7万元;10月中旬,奥迪A4降价2万元,奥迪A6降价5.1万元;10月15日,哈飞路宝降价5000元;10月31日,长城金迪尔降价6000元。纵观汽车市场,降价呼声一片。然而记者在采访经销商时了解到,降价并不如经销商想像中的那么有用。华泰现代总经理何仲阳认为:“降价对汽车的销售有一定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主要是在中低档汽车上,对高档汽车的影响微乎其微。”交通天宇总经理王存华说:“去年这个时候,汽车销售已经到了旺季,今年好像没有旺季到来的迹象。”降价,曾被当成汽车销售的“灵丹妙药”,可为什么降价了,消费者还不买车?为什么汽车优惠促销了,人流、人气还没有回升?简而言之,频繁的降价,伤害了消费者! 汽车降价一方面对将要购车的消费者是好事,另一方面则损害了已购车消费者的利益。他们多花了冤枉钱,买来的汽车价值却大大缩水,这也损害了消费者对汽车品牌的忠诚度。汽车生产厂商和经销商可以理直气壮地说,降价是竞争手段。诚然,随着国内汽车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以及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汽车降价是趋势,也是正常的;然而过于频繁的降价就有些不正常了。 在国外,汽车降价是汽车生产厂家整体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公众可以知道什么时候降价,降价幅度多少,消费者可以选择买车的时机。即使在降价前买车,也没有关系,厂家自有一套补偿措施。然而在国内汽车市场,消费者对于汽车什么时候降价、降价幅度多少,是一无所知的。虽然厂家和媒体也在讨论补偿机制,不过现实中的补偿措施不过是一张空头支票。当汽车购买方为公家垄断时,汽车是否降价、降价后是否补偿是没有多少人关心的;可当越来越多的个人成为汽车消费者时这些问题就凸显了。 我们来看看这几年国内汽车的销售情况:2002年,国内汽车产量突破300万辆大关,达到325.1万辆,较上年增长38.8%;轿车产量首次突破百万辆大关,达到106.24万辆,增长52.84%,轿车比重达到32.7%;2003年,轿车销量达到197万辆,同比增长75%;今年前9个月,虽然自4月份车市开始低迷,但轿车销量仍达到168万多辆。近三年来,全国销售的轿车471万多辆,据测算,其中约有三分之一为公家购买,其余三分之二为私人购车。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我区的汽车购买趋势也是私人购车的比例越来越高。如此多的消费者自掏腰包购买汽车,当一次又一次的降价之后,也难怪消费者会在心跳之后,更加捂紧口袋。降价毕竟是伤害了消费者。一辆原本12万元的赛欧现在仅售六七万元,谁愿意为多出的五六万元买单? 在采访中,经销商都坦言,汽车降价是表面的,实质上经销商的利润并没有什么改变,因为汽车的配置改变了。比如,进口玻璃成了国产玻璃,金属漆成了白色漆。有的经销商甚至坦言,他所知的降价配置不变的仅有宝马和奔驰。除此之外,经销商往往在降低汽车销售价的同时增加配件的价格,消费者在购买降价车的同时也最终要为涨价的配件买单。 在国外,整车销售的利润非常微薄,主要是靠完整的售后服务来挣钱,只有全方位一体的经销商才能挣到钱。在我区,厂家和经销商放着大块的售后服务市场“不作为”,光采取先高定价再降价,明降暗涨等伤害消费者的手段争夺利润;为什么不依靠搞好售后服务争夺利润呢?(来源:西藏日报) |